项目序号:313 |
项目编号:Ⅶ-14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美术 |
所属地区:西藏自治区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
保护单位: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齐吾岗派唐卡,是西藏五大唐卡画派之一,诞生于公元13世纪,由雅堆·齐吾岗巴创制,现主要分布在西藏拉萨周边、昌都的类乌齐和日喀则的萨迦、江孜地区。
齐吾岗派唐卡是在吸收外来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绘画艺术风格以及波斯细密画风格的基础上,与西藏萨迦、江孜等地区本土民间传统绘画艺术和审美风尚交融而形成的藏地本土风格艺术画派,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文艺发展变革的先锋画派。萨迦寺大殿经堂壁画、江孜白居寺万佛塔壁画、昌都类乌齐寺壁画均是其代表作品。
齐吾岗派唐卡构图严谨,以几何方格构图并分割画面,主尊佛像及上师体量较大。其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眼睛大且圆;忿怒金刚身躯矮胖、头部较大、五官集中,手、脚都较大;女性形象多取“三折枝”式姿势;服饰精细华丽,衣纹无晕染,飘带流畅,坐垫及靠背小而精细,寂静相或忿怒相的动作、姿势、表情都丰富、优美、柔软。齐吾岗派唐卡采用藏式染色法绘制,绘画功底深厚、朴实、含蓄,格调宁静稳重,呈现质朴含蓄之美。其作品画面背景基本没有天空、风景、花鸟、树木等内容,喜用忍冬图纹做装饰。用色浑厚浓重,强调对比色的应用,注重浓淡变化,趋于红、黄等暖色调,喜用朱砂,间以少量绿、蓝等色,笔法细腻。色度沉重而艳丽,色彩整体感觉润泽华丽。齐吾岗派唐卡常采用晕染技法,增强艺术感染力。《21度母》《无量寿佛像》《达隆唐巴》《见即具福》是其代表性作品。
齐吾岗派唐卡以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多年来,政府采取系列措施,促进其传承发展:系统整理相关资料,并开展数字化记录;建立传承基地、见习基地,积极培养传承人;积极推进代表性壁画的修复、临摹工作;以教学和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抢救性保护。目前,该项目保持着有序的活态传承,传承人积极传徒授艺,作品受到市场青睐。
齐吾岗派唐卡,作为西藏第一个本土画派,是西藏美术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西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载体,对于研究藏族历史、艺术和宗教具有重要意义。它具备浓烈的艺术气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对于促进当地农牧民就业和增收,促进文化认同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嘎玛丹增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藏族 |
类别 传统美术 |
项目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齐吾岗派)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藏娘唐卡)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化隆唐卡)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天祝唐卡)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康勉萨唐卡)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拉萨堆绣唐卡)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郎卡杰唐卡)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勉萨画派)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甘肃省夏河县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昌都嘎玛嘎赤画派)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昌都县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墨竹工卡直孔刺绣唐卡)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钦泽画派)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勉唐画派)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西藏自治区 |
编号 Ⅶ-14 |
项目名称 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 |
类型 传统美术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