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173 |
项目编号:Ⅷ-193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吉林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吉林市 |
保护单位:吉林市艺术研究所(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是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其分布地域相对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北京、天津、河北等北方主要满族居住地区。在吉林省境内,主要分布在吉林市、四平市、长春市、通化市等地的满族乡镇,其中以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弓通村、旧街村、韩屯村等乡镇、村屯最为典型。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东部,是我国重要的满族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该市所在的打牲乌拉地区盛产动物毛皮,该地先民多以其为制作服装的原料。满族人口的集中分布、满族先民独特的渔猎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历史上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特殊职能,造就了满族旗袍在吉林地区的繁荣兴盛。
满族旗袍,满语称“衣介”,是满族极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服饰,其传统制作技艺手法细腻、技艺精湛,做出的旗袍袍身宽大平直,有立领、盘扣、右衽、窄袖或剑袖及下摆,下摆宽大且多有开衩,具有狩猎民族的民俗文化特征。满族旗袍的剪裁承袭着中国传统袍服的十字整衣型裁剪结构,缝制时,大量运用独特的隐形针法,见缝不见针迹。满族旗袍讲究以满族刺绣为饰,从三镶三滚到五镶五滚、甚至到十八镶滚,工艺繁复、精致。在整件服装制作完成后,又单独手工绱领子,这种后装式衣领不仅可以随时清洗,也可随季节的冷暖变化随时拆卸更换,有单领、夹领、棉领、皮领可供选择,具有穿戴实用、便捷、灵活的特征。
满族旗袍是满族文化和满族人身份的象征,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满族人民在与汉族人民同田共耦中,逐渐吸收了汉族服饰特征,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逐渐形成了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并通过师徒、社会传承的方式流传至今。多年来,传承人积极依托旗袍馆、工作室、旗袍艺术团,利用技艺培训、学术研讨和非遗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对满族旗袍制作技艺及民俗文化进行传承普及,培养了许多传承人和相关从业人员。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承载着满族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丰富信息,对于研究满族服饰变化、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具有重要作用。其平面裁剪、立体绱领等设计理念及工艺特征对中式服装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该技艺在带动周边地区民众就业、弘扬传统服饰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陈玉秋 |
性别 女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193 |
项目名称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满族旗袍制作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林省吉林市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93 |
项目名称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香港特别行政区 |
编号 Ⅷ-193 |
项目名称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红帮裁缝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 |
编号 Ⅷ-193 |
项目名称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 |
编号 Ⅷ-193 |
项目名称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静安区 |
编号 Ⅷ-193 |
项目名称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静安区 |
编号 Ⅷ-193 |
项目名称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培罗蒙奉帮裁缝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海市黄浦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