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序号:1176 |
项目编号:Ⅷ-196 |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
类别:传统技艺 |
所属地区:山西省 |
类型:扩展项目 |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
保护单位:朔州市朔城区鎏金工艺品经销部 |
朔州传统鎏金技艺是主要流布于山西省的一种传统铜器制作技艺,传承中心区为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并随着历史发展逐步向南流传到忻州五台山地区,向北经右玉杀虎口流传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向东流传至河北张家口。朔州地处山西省北部,为半干旱草原地带,境内铁路、公路便利,区位交通优越,为该项目的传承、传播创造了有利的地理条件。
朔州传统鎏金技艺以制作鎏金铜佛像为主,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把金和水银高温合成金汞剂(金泥),然后将其涂在青铜器或银器表面,并用炭火烘烤,以此蒸发掉器物表面金汞剂(金泥)中的水银。重复以上三个步骤二到三次,金就会牢牢地附在器物表面并不易脱落,就形成了金光闪闪的鎏金器物。鎏金能防止氧化,起到保护铜器的作用。经过鎏金处理的铜器,光彩夺目,尽显富丽华贵的气息。
鎏金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总结创造的传统工艺形式,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朔州传统鎏金技艺可以追溯到清代,生于咸丰年间的肖琪在北京学艺出徒后回到朔州市怀仁县揽活开店,主要以加工金银首饰和制作鎏金铜佛像为生,晚年名扬朔同地区。朔州传统鎏金技艺经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形式的传承,目前已传至第六代。除坚持生产实践外,传承人还通过收集整理操作技巧、撰写论文、建立传习工作室、培训年轻技术人员等方式,推动该遗产项目的传承、传播。
鎏金技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古建筑修缮、文物修复、文物保护、当代博物馆展品复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该技艺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和民族智慧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编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日期 | 民族 | 类别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
姓名 肖岗 |
性别 男 |
出生日期 |
民族 汉族 |
类别 传统技艺 |
项目编号 Ⅷ-196 |
项目名称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朔州传统鎏金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 |
编号 | 项目名称 | 类型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
编号 Ⅷ-196 |
项目名称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 |
编号 Ⅷ-196 |
项目名称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
类型 传统技艺 |
申报地区或单位 青海省湟中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