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102期:2022年8月29日-9月12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结果公示
我国首个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京签署
“中华颂——2022黄河非遗大展”在内蒙古举办
江西公布2021年度省级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结果
广西举办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
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专场展演与学术研讨会举办
2022年度四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培训会在线上举办
一、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结果公示
近日,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央和国家机关直属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的通知》(办非遗函〔2022〕165号)要求,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经传承人自评自查、专家组评估、复核等程序,形成了评估结果,并将参加评估的9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2022年9月8日至14日。(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二、我国首个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京签署
2022年9月3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签订《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商共议中国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念、路径和方案。以此为起点,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首批联合培养的非遗方向专业硕士生于2022年9月入学。《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是全面构建中国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一步,将对中国非遗事业迈上新台阶产生重要影响。(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三、“中华颂——2022黄河非遗大展”在内蒙古举办
2022年9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沿黄九省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承办的“中华颂——2022年黄河非遗大展”在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举行。活动以“讲好黄河故事 延续历史文脉”为主题,包括“大河之魂”黄河非遗展览、“大河之韵”黄河非遗展演、“大河之约”黄河非遗社教活动等内容。(来源:文旅中国)
四、江西公布2021年度省级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结果
2022年8月30日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结果的通知》,本次评估参评336人,其中优秀67人、丧失传承能力2人、其余合格。(来源: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
五、广西举办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
2022年8月31日至9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在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举办“2022年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训班”。贺州市直(县、区)级文化馆、文化站、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及传承人约5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传承人、当地非遗保护工作者等基层文化人才的业务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文化促产业,提升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带动脱贫群众和低收入群众就业增收,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次培训内容包括,非遗法律法规解读,非遗扶贫、非遗传承经验分享,非遗项目技艺实践、非遗影像资料采集实践等。(来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六、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专场展演与学术研讨会举办
2022年9月3日至4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内蒙古艺术剧院和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聆听天籁之音,守护精神家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专场展演与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办。专场展演于9月3日晚在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上演,来自全区七个盟市、15个旗县区的50多名长调、呼麦传承人参演。学术研讨会在9月4日举行,来自全国部分高校、非遗保护机构、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的专家及非遗传承人共计50余人参会。各地非遗保护机构、相关协会参会专家就当地的长调、呼麦保护情况、传承现状等问题进行汇报,并就下一步的保护工作计划同与会专家进行了探讨。(来源:“内蒙古艺术研究院|非遗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七、2022年度四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培训会在线上举办
2022年9月7日至9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组织开展2022年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培训会在线上举办。四川省非遗保护工作者、专家学者及传承人等480余人通过线上会议平台参加培训。本次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要点解析、传承人记录的影像摄制理论与实践、口述史访谈及后期整理、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文献整理工作注意事项等。(来源:“四川非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