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66个工作成效突出、社会效果良好、人民群众认可度高的非遗工坊案例入选。“十四五”以来,三部门共同推动开展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支持各地累计建设了2500余家非遗工坊,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推动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风文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版从专家学者、行政部门负责人、非遗工坊带头人的不同视角,为广大读者呈现新时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主要依托草编(羌族草编)制作技艺,通过开展羌族草编的项目研究、技艺培训、产品设计等活动,结合灾后重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开展技艺和产品研究。我们先后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羌族草编研究,以更好推动羌族草编技艺保护传承。同时,我们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先后申报各种专利11件。工坊于2020年入选四川省版权示范单位,2022年入选全国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我们先后组织广大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学习编织技术,面向当地群众累计开展培训200多期,培训人员近万人次。同时,我们在北川各个乡镇建立了羌族草编传承保护和生产基地20多处,带动500多名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人均增收超过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从事原材料种植、采摘等工作。
三是推动非遗传承。我们先后在绵阳市警钟街小学和北川永昌小学、永安小学等10多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授课时间超过2000课时,学生受众超过万人次。同时,我们结合研学实践活动,建立了羌族草编研学体验培训基地,开发研学体验课程30多门,还开发了配套的研学体验材料包,拍摄了教学视频,累计接待各地研学体验及劳动实践学生超过5万人次。
四是注重交流推广。我们积极参加各类文化交流和展示展销活动,先后到芬兰、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交流展示活动。工坊成为首家绵阳市对外友好交流基地,接待包括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等在内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使领馆人员和近千名外国友人参观体验。
目前,我们已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和产业发展共赢的道路,建立了集文化研究、技术培训、产品开发、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发展体系,将持续为助力乡村振兴作贡献。
(作者系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