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习近平总书记连线的这座羌寨,藏着你不知道的“非遗密码”
来源:“四川非遗”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2-10 11:06:00

走进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羌寨,穿过古朴庄严的羌寨大门,沿数十级台阶而上,左右扶梯点缀的羌红、彩旗随风飘扬,不远处刻有“全国文明村镇”字样的标牌,格外引人注目。

1月18日,石椅羌寨,羌红满挂,年味正浓,人们欢聚一堂,一片喜气洋洋。“新年好!”当习近平总书记与石椅村的视频连线接通的那一刻,村子文化广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站在后排的群众用双手高高举起羌红,向总书记表达新春祝福。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石椅村羌文化浓郁,至今,村民们都保持着穿羌族服饰、跳羌族歌舞、喝咂酒等传统,石椅村也会定期举办“庆羌年、祭山会、领歌节”等活动。拥有羌年、口弦、羌笛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项,有省级、市级、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名。

羌笛是一种管头插着竹簧的双管双簧气鸣乐器。它是羌族文化的标志,在亘古至今的岁月里承载着激活生命、传承信仰的力量。2006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两千年前,羌人的祖先生活在大西北的茫茫草原之中,以农牧为生,而羌笛也正是羌族先人在那个野性粗犷的时代里创造出来的,它既可以被当做吹奏的乐器,又可以被当做策马的鞭子,同时还是放牧时互相联络的工具,可谓一笛三用,因而深受羌族百姓的喜爱,并逐步成为羌人的文化象征之一。

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时,成为五孔;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现在的羌笛由两根长约15-20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并用丝线缠绕构成,管头处插有发声用的竹簧。演奏的时候,演奏者双手持笛,将簧哨含入口中,然后用一种特殊的“鼓腮换气法”吹奏,指法与吹奏笛子的指法大致相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的音律、音色、吹奏技巧独具特色,是我国民族乐器宝库中难得的珍品。羌笛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种种情感。羌笛的代表曲目有《折柳曲》《思想曲》《莎郎曲》等。

羌笛历史悠久,它的意义早已不仅限于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而升华为羌族文化血液中交流与传承的重要渠道。羌笛不仅为人们带来直抵灵魂的史诗乐章,也成为羌族同胞凝聚灵魂的心灵宝藏。因而它对羌族人类、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羌笛的音律、音色、演奏技能独具特色,是中国民族乐器学中具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口弦是羌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劳作歇气时扯弹演奏的一种民间乐器,也是羌族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小伙子往往做一个好口弦送给女方,作为爱情的信物。诗曰:“小小竹片中间空,麻绳扯奏响叮咚,房前屋后碉楼上,花前月夕起春风”。2011年,口弦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口弦是由竹制、丝线扯动的单簧片乐器。制作的主要材料为金竹,用一块长约10厘米、竹青较厚、弹性较强之竹片,中间挖削出一块小的簧片,一侧系一根麻线。弹奏时,右手将口弦置于两唇,左手扯动麻线,竹簧即发出声音。但口弦的音域狭窄,不足一个八度,只能弹奏出简单的旋律。音律的改变全靠演奏时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形大小、口中气流的强弱而定。

口弦生动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喜气场面、内心世界及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其音乐绵绵悠长,如高山流水,潺潺不绝,生动形象传神,所表达的意韵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不可言。

羌年又称“日麦节”,也叫“羌历新年”、“过小年”等,因羌族平阳历而得名,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为主要内容的最为隆重的节日。

羌年源于羌人先祖神农氏,他首创农耕。《说文解字》:“年,作谷熟也,从禾。”《谷梁传》:“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又一岁也。”

羌年一般以农历十月初一日为节日,为期3-5天。此时各种庄稼都已收割完毕,已到农闲时节。羌民为了喜庆一年的丰收,故在这时节家家户户都极力筹备,到了十月初一羌寨充满节日气氛,男女老少均着鲜艳盛装,各家杀鸡宰羊祭牛王神,感谢牛王神给人们的生产劳动带来的最大劳力。

届时家人团聚在一起制作羌家美食,用麦面或荞面包瓦底(也就是饺子),将面包成弯月形肉馅大蒸瓦底,有的做成马、牛、羊、鸡等各种动物形状的祭品,然后将祭品拿到本寨的神塔前去祭祀,与他人相互馈赠分享劳动成果。这天给牛喂最好的食物,让牛休息一天,禁止耕地。祭祀完后人们欢聚在院场里,各家都带上最好的酒菜,欢歌狂舞,沉浸在欢乐的萨朗海洋和欢快的酒歌之中。

集礼仪、历史、歌、舞、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节庆活动,羌年充分体现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怀,并把人们的劳动结果自觉地归咎于是天地的恩赐和先祖的恩德,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会跳羌族萨朗舞,而萨朗舞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性较强的集体舞蹈形式。2009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萨朗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萨朗舞是羌族人民每逢传统民族节日、欢庆丰收、重大聚会和婚丧嫁娶时表演的传统舞蹈,在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萨朗舞在大多数民俗活动场景中都有所呈现,如“木吉珠”(婚俗活动)、“纳萨”(丧葬礼仪)、“尔玛吉”(羌年)、“古尔果”(祭山会)等。不同民俗活动中的萨朗舞需配合其活动程序的规约来进行。

萨朗舞风格特点的形成,既受古羌文化遗存因素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过去羌族人民长期居住在山区,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主要依靠人力背运,上肢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在舞蹈中就体现为手部变化较少,腿部动作丰富,因此萨朗有着极为丰富的脚下动作,步伐变换灵活敏捷,各种舞步的变换都以腿部松弛和自然弯曲的状态为基础。

每一支舞曲为一个舞段的萨朗,大多采用舞曲的第一句唱词来为该舞段命名。舞段内容比较丰富,有反映劳动的《任姆任》(推磨歌),有歌颂丰收景象的《撒拉梅梅萨》,有娱乐游戏的《约两弯弯》以及表现男女情爱的《列苏索》等,这些内容都从各个层面反映出羌族的生产方式和传统习俗。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