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王河舒席:编织灵活就业幸福生活
来源:“中国手艺网”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3-09 23:18:00

摘要:2020年,潜山市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编(王河舒席),设立潜山市王河舒席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技艺研究、舒席编织技能培训、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能力培训等形式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工坊依托欣兴鑫舒席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管理团队及设计、营销平台和场地、师资及培训设施,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累计带动4000多人就业,帮助200多户贫困户脱贫,培训舒席技工2000余人次,平均每户增收1.2万元。2021年年产舒席系列产品共计20 多万件,实现经营收入2168.53万元。工坊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安徽省示范合作社”“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遗传承基地”,研发的非遗产品连续3年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潜山市王河镇因盛产水竹、篾工巧匠辈出,自古便有“舒席之乡”的美誉,王河舒席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潜山历史上被称为舒州,舒席也因此而得名,舒席的特点是不腐不蛀、细薄柔滑、舒适耐用。产品品类有睡席、枕头、桌席、座席、沙发席、壁幛、条幅、屏风等。近年来,潜山市王河舒席工坊通过将舒席传统编织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及审美需求相结合,不断提高舒席工艺和艺术性,开发新产品,弘扬产品当代价值。

潜山市王河舒席非遗工坊展示馆

一、培训席农推动技艺传承

潜山市王河、梅城、油坝一带自古盛产优质水竹,舒席选料讲究、制作精细,清末民初在国际商品赛会上多次获得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舒席大宗出口日本、巴西、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后来,由于空调普及,加之舒席工序繁杂,耗工费时,这曾引以为豪的手艺淡出了人们视线。近年来,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工坊积极传承老手艺,加大培训力度,进村入户培训留守妇女及困难群众,先后举办“传承舒席技艺 培训席娘手艺”等培训班,累计培训舒席技工2000余人次,有效推动了技艺的保护传承。

潜山市王河舒席非遗工坊传承人唐竹林技艺展示

二、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工坊依托合作社在周边乡镇建有60多个车间,拥有大型机器5台、小型机器140台,带动4000多人就业,累计帮助200多户脱贫户就业增收。工坊采取灵活助农增收模式:一是吸纳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不易找工作的农民,直接来合作社上班。二是让当地群众将竹篾带回家编织领工钱,免去外出打工辛劳,又能照顾家庭老人与小孩。三是收购农户水竹、竹篾和半成品,让农民增产增收。2021年年产舒席系列产品共计20多万件,实现经营收入 2168.53万元,帮助脱贫户、留守妇女、残障人员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平均每户增收1.2万元。

潜山市王河舒席非遗工坊举办舒席编织大赛

潜山市王河舒席非遗工坊车间场景

三、守正创新促进非遗发展

工坊生产的舒席产品,需经过开竹、匀丝等18道工序,核心工艺依靠纯手工制作,开竹等工序则通过机器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应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工坊近年来不断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生产方法,推动技术进步和舒席产业升级。工坊先后研发了汽车坐垫、舒席拖鞋、篾扇、鞋垫、舒席工艺包等新产品,已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4项,还有 2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此外,工坊还投入资金 100余万元,建成220平方米舒席展示馆,展陈 200余件产品,形成游、赏、玩、学、购于一体的活态展示路线,并免费对游客和市民开放,提升舒席影响力。

安庆一中师生现场体验王河舒席竹篾制作

四、线上线下发展指尖经济

为推动舒席走出来、火起来,工坊依托“合作社 + 农户”“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了舒席专卖店,与 20 多家民宿、竹工艺厂家长期合作,发展了 80 多家经销商,同时借助淘宝、阿里巴巴、微信小程序、抖音等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2021 年线上销售收入达 600 万元。在经营管理中,工坊加强合作社主导地位,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有效增加农户收入。

潜山市王河舒席非遗工坊参加非遗购物节专场直播活动

工坊传承指尖技艺,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当地群众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编织幸福生活,为王河舒席高质量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