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传统布艺:妇女能顶半边天
来源:“中国手艺网”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3-15 15:49:00

摘要:2018年,中原周庄非遗工坊依托非遗项目传统布艺(香囊、虎头靴)设立,由社旗县大冯营镇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杜元敏、王成秀、刘兴荣等牵头,带动本村及周边经培训过的妇女400多人参与,实现年订单1600余单,销售金额220余万元。周庄村还依托“文化周庄”的品牌影响,大力发展布艺、农产品深加工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业,使周庄村村民集体收入日益增加,“文化周庄”正向“富裕周庄”“幸福周庄”迈进。

中原周庄非遗工坊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大冯营镇周庄村,注重产品改良和新品研发,生产出传统香囊(香包)、虎头靴、线帖、绣花鞋垫、婴儿棉服、婴儿肚兜、千层底布鞋等传统特色产品,注重吸纳本地村民就业,促进就业增收,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原周庄非遗工坊产品:虎头靴

一、注重用工培训,规范生产流程

工坊成立以来一直把技艺培训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推进,邀请南阳师院等院校专家担任老师,到周庄给女红们进行辅导培训,从最基本的绘画、涂色、构图开始,再到针法、配色等核心技艺,累计培训妇女1000余人次。由于工坊的产品全是手工制作,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工坊注重产品的规范生产,就香囊而言,确定了“一只香包,四个时辰,八个步骤,二十四道工序,走线30米,飞针1900”的标准流程,并对产品实行订单管理,统一制作和验收。工坊实行组长负责制,把经过培训的女红们,分成10个小组,每组指定一名绣花高手负责,每个小组统一领料加工,统一验货收货,形成了集中辅导,分散作业,标准一致,绩效挂钩的机制,提升了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

中原周庄非遗工坊传承人刘兴荣

中原周庄非遗工坊传承人王成秀

中原周庄非遗工坊生产场景

二、组建营销团队,拓宽销售渠道

工坊积极邀请周庄返乡青年,参与产品营销策划,持续拓宽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2018年七夕节,工坊开通周庄线上销售小程序,实现工坊产品线上销售。2019年南阳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上,工坊的月季香包作为大会指定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城市。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工坊适时推出“爱心防疫香囊”,送至养老院、学校,给疫情下的乡亲们送上一份温暖和保护。2021年,工坊又推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香包,远销井冈山等红色基地,成为当地游客首选纪念品。工坊还经常参加北京、郑州、南阳等地的展销会,及时把手工产品推向外地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2022年,工坊购置器材,开辟直播基地,在抖音上开通“周庄故事”小视频,开通直播间,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介周庄特色产品,推动系列香包产品从传统端午节特色产品,拓展成为适合多种场合使用的日常用品。

中原周庄非遗工坊参加展销活动

中原周庄非遗工坊举办技能培训班

三、积极吸纳就业,促进增收致富

经过几年的发展,工坊带动本村及周边经培训过的妇女400多人增收致富。这些留守妇女们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岗就业,创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乡风文明的改善。在工坊的带动下,周庄村大力发展布艺产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致力于系列手工作坊的建设和系列农家产品开发生产。周庄村的布艺产业每年总收入达200多万元。2019年,周庄村被评为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乡村。在工坊的带动下,村里的“好媳妇”“好婆婆”不断涌现,“创业之星”也越来越多。

中原周庄非遗工坊开展交流研习活动

四、保障妇女权益,激发乡村活力

工坊持续带动周庄村及附近的妇女们通过传承传统技艺,实现了就业,提高了收入。在此过程中,妇女们的整体素质、家庭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她们参与到农民文化节、就业培训、舞蹈比赛等各类活动中,焕发正能量,体现出了新时代新女性的精神风貌。2018年,工坊被河南省妇女联合会、河南省扶贫开发办确定为“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