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苗绣:绣出就业致富新生活
来源:“中国手艺网”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3-24 18:00:00

摘要:2018年,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苗绣,设立非遗工坊。近年来,工坊通过开展传统技艺研究、苗绣就业技能培训、产品设计提升、展示展销等活动,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工坊依托舞水云台公司生产车间、管理团队和设计销售平台、施秉县舞水云台公司苗绣产业基地的场地、师资及培训设施,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吸纳1290余名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家庭人员就业,助力其年收入达1.8万至3.5万元。截至2021 年底,工坊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53期,培训人数2660余人,其中2590人取得结业证书,结业学员大部分在舞水云台公司工作,也有回乡自主创业,创立自己的非遗品牌,为苗绣行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苗绣一般采用多种传统手工技法,在图案取材方面涉及苗族的《蝴蝶妈妈》《云上天狗》《葫芦兄妹》《兄妹合磨》《务么席》等历史、神话、自然和生活,写意夸张,独具风格。近年来,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苗绣非遗工坊依托苗绣,通过培训、设计、科技创新等途径推进工坊建设工作。工坊带头人龙禄颖是苗绣贵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曾获贵州省巾帼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第四届行业道德标兵、贵州省女优秀企业家、中国纺织非遗苗绣推广大使等荣誉称号。

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苗绣非遗工坊产品展示

一、把握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实现锦绣就业

工坊通过“公司 + 工坊基地 + 锦绣培训 + 农户”的形式,通过开展培训生产,带动当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工坊累计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53期,培训村寨匠人2660人次,带动参与管理、经营、生产苗绣产业的农村妇女就业1297人,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助力户均增收1.8万元以上,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工坊在做好培训的同时,还在施秉县南官营、飞凤等易地移民搬迁社区建设苗绣乡村振兴车间,帮助大家实现“家门口”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苗绣非遗工坊带头人龙禄颖与绣娘们交流技法

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苗绣非遗工坊带头人龙禄颖指导绣娘刺绣技艺

二、引进海归设计师,打造锦绣团队助力乡村振兴

工坊积极与知名设计师联动,与意大利、巴黎、美国等多位归国设计师组成团队,采纳设计师在工坊产品设计创意研发上给予的指导和信息支持,通过支持设计师与绣娘们一起研究、创作,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推出各类创意创新产品融入市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如今,工坊秉承着“使用既传承”的理念,已在大山行走了九万多公里,去村寨中一户户找寻绣娘,在一个个村子里打造工坊,通过设计生产销售产品,让城市读懂大山,让非遗连接现代生活。

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苗绣非遗工坊开展技能培训

三、科技创新,实现苗绣产业两化融合高质量发展

工坊在国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引进纺织行业内先进的生产技术,结合苗绣技艺特点,在施秉县桃子湾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完成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苗绣生产线,让苗绣与装饰画、墙布等家居产品进行结合,打破苗绣仅适用于服装饰品等小面积刺绣的生产模式,为苗绣找到了装饰建材这一新的载体,扩大了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工坊通过打造苗绣数字化云工厂,将工厂与设备和生产资料技术高度结合,实现设备互联互通,对多项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分析,进一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苗绣产业价值,让苗绣相关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变为技术密集型,不断融入现代生活。

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苗绣非遗工坊举办民俗活动

在工坊的带动下,截至2021年底,施秉县苗绣企业已发展到6家,从业人员1297人,成功打造了舞水云台、蝴蝶妈妈、锦绣黔呈等知名品牌,获批国家专利46项,年产值达2890万元,苗绣已经成为施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