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展览馆发挥公共文化场馆和景区优势,积极搭建非遗传承传习空间,深入开展非遗展览和品牌社会教育活动,拓展非遗产品展销渠道,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2023年被认定为自治区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建设传统工艺馆,搭建非遗传习、交流、创新空间。2018年建设传统工艺馆,使用面积1200平米,为非遗传承人在旅游空间开展传承实践和旅游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设立传统工艺展示、教学、研习、展演等区域,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让游客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022年,又增设传统工艺光影互动空间,增强互动演示功能。设立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建立驻馆传承人制度,鼓励传承人参与旅游管理,面向游客讲好非遗故事、内蒙古故事。内蒙古展览馆被认定为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总站后,加强非遗产品的研发创新,组织非遗传承人与设计类高校的师生们进行交流碰撞,积极开发传统工艺产品,丰富旅游商品内涵,推动传统工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旅游实践。
常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展览展示活动,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内蒙古展览馆举办了一系列大型非遗展览,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开展“内蒙古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在春节前组织开展“内蒙古非遗年货展”。策划实施了各类文旅融合非遗专题展,如2018年“守望相助——全国56民族非遗邀请展”,2019年“蒙古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20年“内蒙古传统工艺现代创意专题展”,2021年“绣美新时代——内蒙古刺绣礼物展”,2022年“中华颂——黄河非遗大展”等。展览期间,邀请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专(兼)职讲解员,为游客演示、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场技艺展示、互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展并参与互动体验,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传统手工艺大课堂”社会教育活动,引导受众欣赏、尊重、认同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初,推出“传统手工艺大课堂”社会教育活动,从全区筛选具备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传统工艺项目40余项,采取“线上+线下”“馆内+馆外”相结合的形式开设公开课、视频课、体验课、短期系统课四类课程,不断改进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平均每周4个课时。截至2023年3月31日,已开展活动175个课时,线下体验活动参与人数3万余人次,线上课程总浏览量突破300万人次。2023年起,又策划开展“小小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同时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旅行团等。
社会团体长期合作,深度开展系列社教活动,不仅满足了参与人群的各类需求,也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一份收入,助推非遗旅游“活起来”,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传承与传播。
建设“内蒙古非遗馆”店铺,拓展非遗产品展销渠道,搭建文化旅游体验消费新场景。2020年起,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内蒙古非遗馆”店铺,重点推介市场认可度高、产品包装好、快递运输畅通、小而美、美而精的非遗产品,目前已上架400余款产品,通过“非遗购物节”、“非遗年货节”等重点活动开展展示展销,不断扩大内蒙古非遗产品知名度、影响力。同时,在传统工艺馆内开设非遗商品线下体验专区,在组织参与区内外各类展览活动中设置“内蒙古非遗年货”展区,通过线上线下店铺联动的形式,宣传推广内蒙古非遗产品;将非遗产品融入旅游空间,拓展了非遗产品展销渠道,创新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
内蒙古展览馆在探索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过程中,积极开发设计互动性强、体验感好产品,并不断拓展非遗传播渠道,扩大受众范围,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增强,为旅游注入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内容,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经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