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要支撑,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非遗大省,四川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川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融入发展战略,健全非遗保护工作机制
四川进一步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联络小组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加快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机制优化完善,进一步推动非遗工作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融入四川全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体部署。
作为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4个试点省份之一,四川联合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四川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完善乡村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培育乡村非遗人才队伍、推动乡村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构建非遗工坊可持续发展体系、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弘扬乡村非遗时代价值等重点任务,全面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创新能力,促进乡村产业和文化振兴,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在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方面,四川全面提升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持续推进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整体性保护工作,全面推进非遗在社区的相关工作。
聚焦重点任务,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围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宣传阐释,四川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省社科联等部门(单位)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协同推进川茶文化研究阐释、保护传承、宣传普及,着力推出一批川茶文化研究成果,培育一批川茶技艺传承人才,打造一批川茶文化研学阵地,创作一批川茶文化文艺作品,举办一批川茶主题文化活动。
对于全面推进非遗调查记录工作,四川实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启动省级非遗档案馆、非遗大数据平台和数字非遗馆建设,进一步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开展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认定工作,新增省级项目334项,实现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突破千项,实现县(区、市)全覆盖。
四川还重点加强保护传承队伍建设,优化传承人梯次结构,实施四川省级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构建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专题培训班和师带徒四级培训体系。
深化文旅融合,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四川财政厅、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财政支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的通知》,推动实施巴蜀技艺传续工程,加强非遗活态传承;加强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推动设立省级工作站3个,签约市级工作站3个;启动巴蜀技艺传续工程,全面推进非遗工坊建设,统筹推出12项政策支持,评选全省优秀非遗工坊并给予奖补,并通过组织凉山非遗创新设计大赛等,巩固传承基础,提升民族地区非遗传承内生动力。
此外,四川以开展天府旅游美食宣传推广为重点,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一批非遗旅游产品,建设一批非遗旅游目的地。
四川还将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培育“四川手作”等一批非遗特色品牌,探索搭建非遗确权、授权服务平台,推动非遗转化利用。同时,四川积极推动非遗跨领域合作,形成一批非遗与文创、研学、旅游、科技、时尚、音乐相结合的成果;推动生产性保护,推广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先进经验。
加强交流互鉴,加大非遗传承弘扬力度
四川积极做好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策划和筹备工作,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品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一方面,通过不断提升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陈水平和常态化开放服务能力,打造“四川非遗会客厅”;另一方面,把握“四川非遗购物节”“四川非遗直播购物节”等线上非遗展示展销活动契机,创新“云传承、云消费”新场景,举办“四川非遗年度人物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宣传推广,总结非遗传承创新实践,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