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活态遗产”,包括那些代代相传的传统、社会实践、表演艺术、手工艺技能和自然相关知识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凝聚力,支持建设有韧性、和平和包容的社区。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各国政府、社区和其他相关利益攸关方合作,努力保护活态遗产。
2023年5月15日至17日,2023年中国社区学习中心(CLCs)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提升工作坊成功在宁波举行。本次工作坊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和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的前期合作的经验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域的进一步工作开展。来自宁波市的25名从事非遗传承教育的职成教工作者和社区管理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中国社区学习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提升工作坊成功在宁波举行
工作坊的主要成果是向来自社区管理的25名工作人员传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学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工作坊为参与者提供了资源和指导方针,以加强社区学习中心文化活动的整合。能力提升工作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和文化部门之间跨部门合作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愿景之一是在文化和教育项目之间建立协同作用,以此将文化融入教育系统,并在文化背景下容纳教育。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了“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传承” 作为一项关键保护措施的重要性(第2.3条)。由于社区学习中心是非正规教育的重要平台,能力提升工作坊使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能够与社区一起开展活动,保护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能力提升工作坊现场
能力提升工作坊的主要目的是让参与者熟悉保护活态遗产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启发他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且指导他们制定可以在基层付诸实践的具体行动。能力提升工作坊旨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4,尤其是子目标4.7,该目标强调所有进行学习的人都掌握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教授和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飞先生致欢迎辞。他们都强调了本次工作坊为参会者提供的宝贵机会,使他们能够深入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飞先生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教授致辞
开幕辞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教育项目官员裴伯庸先生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和文化项目部门之间合作的概况和背景。裴伯庸先生强调了社区学习中心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在教育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教育项目官员裴伯庸先生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文化项目官员杨碧幸女士介绍了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基本概念。杨碧幸女士还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标可持续发展的五大支柱,即地球、繁荣、人类、伙伴关系与和平之间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文化项目官员杨碧幸女士致辞
能力提升工作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际网络培训师成员游慧瑜女士主持。介绍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报告之后,工作坊的参与者都积极参与了讨论和实践练习。为了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他们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如何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识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有形要素和资源的可持续性的现有威胁,以及探讨了社会创新如何有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解决方案。五个小组都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并在研讨会结束时制定了如何保护非遗的创新方案。他们拟定的五个非遗项目包括古砖瓦烧制、印糕版制作技艺、青团古法制作、剪纸文创产品的经济价值和大松石制作技艺。
游女士总结工作坊的成果时表示,“参与者提出的可行建议包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社区学习中心课程、发展新的设计和品牌策略、翻译非遗相关的内容使非华语社群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促进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的合作。这些建议不仅将扩大与当地和海外社区合作的潜力和新机会,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和传播者之间形成新的伙伴关系。它将导致生态系统的重大变化,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支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际网络培训师成员游慧瑜女士主持工作坊
参会者一致认为,他们从本次工作坊中获得了大量的新技能和知识,并在开展互动和参与式研讨会时学到了新的创新模式。他们准备将这些新的内容和资源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研讨会后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参与者认为他们现在完全具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和最新的实践技能,他们了解当地社区的真实可持续发展案例,他们非常愿意传播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联系,在社区层面实施核心活动。
参与“青团古法制作” 小组项目的北仑梅山成校的校长叶静飞女士表示,“经过本次的学习,在理论上对非遗传承有了系统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非遗传承要有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尤其是社会创新,让我意识到保护非遗并非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要保留非遗精髓,同时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才能让非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本次工作坊的培训强度高、知道面广,且形式新颖。
同样参与 “印糕版制作技艺” 小组项目的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成人学院的华启钿先生表示,“授课方式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模式,这样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既发挥了小组成员各自的长处,同时也使问题的解决更全面、更完美、更符合实际。它不但让我学到了更广、更深的相关专业知识,更是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今后更好地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能力提升工作坊现场
在能力提升工作坊的闭幕式上,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李剑波院长也充分表示, 此次非遗保护能力提升工坊培训不是终点而正是我们非遗传承教育的新起点,他要求各位学员能够继续发扬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宣传引领为基点,开发非遗展示类乡土课程,让传承走进普通市民;二是坚持以考察体验为基础,开发非遗学习类实践课程,让非遗传艺有新人。三是坚持以品牌创建为突破,开发非遗创意类活动课程,推动非遗产业发展,让非遗传承有新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及其专家将继续为工作坊参与者提供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他们的项目得到有效跟进,并在今年年底举行的2023年中国社区学习中心年会上展示这些成果。
宁波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李剑波院长致辞
会后,全体工坊学员们分别前往宁海非遗传承基地,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与非遗文化亲密接触,亲身体验了他们所做的重要工作。许多地方文化遗产中心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及其周围,在地方文化遗产中心开展活态遗产教学,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建设世界遗产保护和保存平台的能力,并最终促进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和交流。
宁海非遗传承基地参观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