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非遗里的江南——《江南小村,龙行千年》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逐渐成为集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为主题的综合性节日,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佩香囊等诸多习俗。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当属龙舟竞渡习俗。
千年间,青浦赛龙舟点睛的古老仪式世代相传,龙舟竞渡的习俗也伴着高亢的呼喊流传至今。
百舸争流的激进,似乎总与聘婷秀雅的江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然而,却也正是这片温柔的土地,在千年间不断地丰润着这项古老的习俗。古时的青龙镇,今日的盈浦,我们都能寻觅到镌刻在时光里的龙舟印记。
以龙为舟,是以龙之声威,震水旱之灾,
以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以龙为舟,亦是念先贤圣明,逐波涛汹涌,
以仰高尚节气,流芳百世。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在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竞逐水上的龙舟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性,穿越时空,徐徐向前。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所铸的“羽人\竞渡纹\铜钺(yuè)”,一把两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把“羽人划船”的生动姿态带到了今人的眼前;
西汉时期所造的“龙舟\竞渡纹\铜鼓”上,古人则划着龙舟向我们逐浪而来;到了唐代,龙舟竞渡活动以终点夺取锦标裁定胜负,夺标由此成为获胜的代名词;宋时,三月三上巳(sì)节,龙舟竞渡已形成百姓围观之盛况。
历经世代传习,龙舟竞渡的风俗便沿着纵横交错的河网蔓延开来,积蓄着奋发进取的力量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龙舟之于青浦,是千年前的光阴故事,也是江南水乡的时代新声。
唐“天宝五年”,今青浦白鹤镇东部、“重(chóng)固镇”北部地区便以青龙之名建镇。至此,依托吴淞之便,发展海上贸易,青龙镇逐渐成为江南一带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
宋朝时期,青龙镇已然成为太湖地区最为繁华的市镇之一,聚集的人口,发达的经济,带动了大众文化娱乐的繁荣,加之春秋以来,吴越地区就有着赛龙舟的传统习俗,因此,龙舟竞渡在此蓬勃发展了起来。宋人应熙就曾在《青龙赋》中描绘了青浦青龙镇赛龙舟的盛况,文中记载:“龙舟为海内之盛,佛阁为天下之雄”。
清光绪时期的《青浦县志》也曾追忆,北宋时的青龙镇“海舶百货交集,梵宇亭台极其壮丽,龙舟嬉水冠“松江南”,论者比之杭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江南水乡的人口聚集地发生了迁移,如今,古时的青龙镇一带虽已不复往日繁华,但龙舟精神却在千年间,赓续前行,薪火相传。在家门前,那条自古流淌至今的河道中,我们仍能目睹龙舟的盛况。
端午至,河岸边鼓声喧震,一场龙舟竞渡即将拉开序幕。
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端午赛龙舟,天恩桥村的村民们连日备战,蓄势待发,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时刻。
发令声起,顷刻之间“新河江”上,龙舟竞发,如箭离弦。龙头鼓手擂起大鼓,把控划桨的节奏,龙尾舵手瞄准航线,调整行进方向,龙身队员们振臂挥桨,驱动着游龙飞驰。
祖祖辈辈传承着一往无前的勇气,一个个冠军成就了“龙舟之乡”的美名,水乡河畔,江南小村,聊起来,他们几乎都能讲述一段自己和龙舟的故事。
终点,一只只龙舟推开岁月的波浪,竞渡在“新河江”上。起点,青龙镇上的龙舟从千年前出发,穿过浩瀚的历史烟云,泛舟而来。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传承着勇敢顽强、奋力拼搏的龙舟精神,往返于江南水乡的河道中。
一位划桨人,你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坚守;一场龙舟赛,你能够回望“龙舟之乡”的千年缩影;一只只龙舟,记录着自吴淞蜿蜒的金色岁月,凝结着奋勇前进的民族精神。呼喊中,桨声里,水波荡漾间,处处都是流光溢彩。
(视频: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非遗来了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