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浙江文化和旅游》编辑部、浙江书房、茶荟LifeStyle、一本堂协办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第二期“大家谈”圆桌会在浙江书房举办。
浙江省非遗馆第二期“大家谈”圆桌会
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省非遗馆)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吴延飞,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省非遗馆)调查研究部主任黄欢,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教授黄大同,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曹跃进等出席。圆桌会由《浙江文化和旅游》主编徐继宏主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青报等近10家新闻媒体记者围绕“浙江省非遗馆建筑与展陈——以有限场地展无限空间”探讨交流,为浙江省非遗馆建设建言献策。
为何是以“有限”展“无限”?
2022年11月10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陈广胜调研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他在讲话中指出,要始终坚持高品质思维以“有限场地”展“无限天地”,全力打造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也是浙江省非遗馆主题标语以“有限”展“无限”的出处和源起。
浙江省非遗馆位于杭州市之江文化中心,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是浙江省“十三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之一,是我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整个场馆建筑分为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其中展览教育空间主要分布在地下一层到地上四层之间,一、二层为基本陈列,三层为传统工艺、传统戏剧两大专题展厅及能够满足200人的传统表演艺术厅,四层为非遗数字与文献中心,地下一层则集中了非遗美食体验、非遗传承体验和临展厅等多功能区。
在吴延飞看来,浙江省非遗馆以“人与过程”这条逻辑主线关键抓手,“向海而生”“寻山问居”“觅水行商”三个文化空间,“口传·印记”“手艺·生活”“身心·智慧”“演绎·风韵”“仪庆·精神”五大板块,搭建起浙江非遗项目与地域、与人群、与生活的联结点,充分展示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质与精神。
黄欢介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宗旨,以科学化保护、高质量研究、多维度传承、创新型服务为主要任务,围绕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育研究、创意研发等五大功能开展建设,努力打造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开放共享、特色鲜明的浙江文化标志。“为了让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我们将注重非遗的“活态”,打造活态的、流动的展示内容和空间体验。在空间的规划当中,每一层上都会预留可变的区间,弱化展厅和展厅之间的物理边界,满足后期展览运营时展示主题的变化和更替,再通过多维度的体验的项目,让观众能做到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和动心。”
现场,与会嘉宾围绕之江文化中心建筑设计以及非遗馆“如何宣传、如何引流、如何吸粉、如何运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曹跃进介绍了之江文化中心建筑设计和构思,他表示,之江文化中心呈开放的具有江南韵味的合院式布局,用了“山水筑境”,将大体量建筑经过细分切割,通过在屋面上的层叠的起伏,相当于群山一样,在四座建筑之间形成一个环抱式、相互对话式,内部形成一个景观式的中心公园,即文化景观公园。在建筑风格方面,采用了一些现代对传统元素的提炼,通过线面体的几何化的对比,再加上错峰叠嶂的贴法,呈开放式。“通过简化相对较小的体块的穿插组织,立面错落有致的凹窗凹墙与大开窗的对比,青灰色的石材与棕色的木纹铝板的对比,虚实对比的细部的精心的推敲,大体量的建筑成为了精巧宜人、诗情画意,与地缘文化、地域文化特征相呼应的典范。”
“非遗馆的定位很好,一个是活态,一个是过程。非遗馆的宣传要到年轻人那里去,征求他们的意见。”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教授黄大同认为,非遗跟以前收集民间艺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和区别点在于第一任务是保护。要从年轻人的角度来想怎样能够让非遗馆更吸引人,怎样让年轻人、让全社会的人都踏进非遗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站党委副书记王贵山说,浙江省非遗馆是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是浙江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的表现。要做到非遗“开馆”即“爆款”,既需要浓郁的人文关怀,也需要制造时尚年轻的话题引领方向。
“既要看门道,也需看热闹。”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陆健说,非遗工作要做到破圈传播,即用新的表达引发更多关注。在业内,一定要用脑用心,做到专业性,面公众,要做到“吸睛吸粉”,更多体现文化、文明传承,培育文化自信。
“要讲好非遗故事,做好非遗故事的传播工作,注重活态、现场的交流。”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李剑平建议,应该注重“年轻化”,邀请专家学者、高校大学生共同参与,形成专业化的智库和实践团队。
文汇报记者刘海波说,非遗馆要区别于其他公共空间,寻找自己的特色,既做到非遗反面的“包罗万象”,更要注重全方位的“活化”。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站记者梁烨表示,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成为了传播爆款的秘籍,要通过多元叠加、多体融合等形式,用好非遗这个窗口,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馆是大集成,形与神、物与人、外与内、量与质、今与昔在此融合统一、相互映衬;非遗馆是大气象,有烟火+生活的文化味,有时尚+潮流的科技感,文化、技术、产品、服务等在此跨界、叠加和融合;非遗馆是大传承,展现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和浙江人的精气神;非遗馆还是大舞台,能够更好地传播好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徐继宏在总结时表示,非遗馆在宣传和引流上要始终紧扣“人”这一核心,用讲有趣的、智慧的、朴实的、多彩的故事方式打造场馆新品牌。
为做好浙江省非遗馆宣传工作,以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展示窗口形象、样板定位、示范作用,借势、借机、借力营造开馆氛围,不断加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知名度、美誉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从6月起组织实施志愿者招募、藏品寻访、媒体探馆、讲解员比赛、官方发布、打卡体验、开馆宣传等多项宣传活动,集中面向社会推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