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8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下称“亚太中心”)联合举办的“跟我看非遗——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三年期培训计划”(第三期培训班)在线顺利结班。本次培训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该计划圆满完成。这一计划由联合国教课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与亚太中心联合举办,三年来吸引了近340名18到28岁的学员,来自中国和亚太地区其他9个国家的大学和非遗机构。
培训班合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训师迪尔德雷•普林斯-索兰尼和丽妮娜•弗提塔恩受邀担任三年期计划的培训师。在2021至2023年每年7至8月期间,以线上授课的形式为学员详细讲解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作业等多种方式,利用多媒体互动平台在学习、互动、交流方面,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三年期的培训班提出了诸多富有洞察力的话题,包括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护非遗,提高青年参与度,并将非遗保护纳入教育中去并进行系统化盘点等。
《舞龙嘘花》中匠人们正在制作花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
在举办线上研讨会的同时,学员还利用在培训班期间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线下短视频拍摄,以展示他们从发现到认识非遗、从热爱到保护非遗的个人历程。三年间,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蒙古、菲律宾、尼泊尔、柬埔寨和越南的学员们共拍摄视频作品近170部。内容涵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遗领域的五大类别,还包含非遗传承、非遗与创意产业、非遗与教育和非遗与新媒体等主题。这些视频还谈到了非遗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间的联系。例如《马利基那制鞋业》(菲律宾)展示了非遗元素与高等教育的融合,以及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的反思;《“社区精神”》(菲律宾)呈现了非遗元素如何与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步,以及在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的社会价值。
在2023年制作的46个视频中,培训师普林斯-索兰尼和弗提塔恩女士选出10个视频在培训班放映,并给出了积极反馈。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
张晓涵拍摄制作的《唯有香如故》讲述了江苏徐州非遗传承人王秀英制作香包的故事。培训师点评道:“这条视频展示了多代人如何参与到该项非遗的实践和传播,强调了实践者和传承人作为非遗延续的重要性。”
《唯有香如故》中的非遗传承人王秀英女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
关于吴雨橦拍摄制作的《打铁花》,培训师表示:“内容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无缝切换,让观众充分了解了两段时空发生的故事,展示了非遗传承人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做出的创新举措,以及在观众兴趣、经济因素、环境和健康因素方面的可持续性。”
《舞龙嘘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点关注并鼓励青年群体认识非遗,提升非遗保护意识,参与非遗保护工作。“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三年期培训计划”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认识非遗的新视角、新途径、新平台,调动了他们的非遗保护热情,推动他们成为保护非遗的行动者。该计划也为亚太地区培养和继承、传播和弘扬非遗的新生力量,促进、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