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留住历史记忆 传承文化遗产
来源:视听甘肃 创建时间:2023-09-19 12:58:00

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绵延不绝的丝路文化、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和激昂奋进的红色文化等,都在甘肃这片热土上孕育、融汇、积淀。甘肃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优势,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推动非遗的传承、创新和转化,做好“非遗+”的文章,让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中体现时代价值,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峡竹编是把竹子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后编织成各种生产用具、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在天水民间传承悠久。

出于热爱,90后的张照杰自小跟着父亲做竹编。他不断研发创新现代工艺竹编,让老物件变身艺术品。这件竹筛是张照杰最得意的作品,改良后的竹筛既可以盛放东西,也能做装饰品。

以精湛手艺让传统作品延续生命、焕发生命力,是竹编工艺的传承精髓,也是古籍修复的初衷所在。天水市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甘肃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点,在这里,工作人员正与时间“赛跑”,让受到虫蛀、霉蚀等“侵害”的古籍重获“新生”。

古籍修复工序前后20多道,每一道都来不得半点大意。经过精心修复,许多破损古籍起死回生。天水市图书馆馆藏的6万册古籍,目前已完成46部古籍212册的修复工作,并手工制作古籍函套3000多具。

用心守好文化根脉,首先要做好古籍修复工作。天水市博物馆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从最初的以纸质修复为主,发展成为具有以青铜器、陶器修复为特色,兼顾玉石器、铁器、木质文物保护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等全方位、多功能的专业部室。在陶器修复室内,工作人员正在对一件北宋湖田窑刻花斗盏进行修复,这是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最少需要10多道工序处理后,才能呈现出它最初的模样。

今年,天水将持续完善非遗项目种类和体系建设,新增6大类36项市级非遗项目,对有空缺和数量少的非遗项目名录进行了有效补充。

文化遗产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与创新。庆阳香包是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刺绣珍品,一批又一批民间手艺人从“传承”到“热爱”,用巧手“绣”出好生活。在庆阳市西峰区锦绣坊,琳琅满目的香包摆满了大小高低各个展柜,香包刺绣传承人赵丽珺正在赶制今年香包民俗文化节的作品。

耳濡目染的热爱,让赵丽珺一直坚守在刺绣“香包”传承这条道路上。2002年当地举办了首届香包节,她看到了香包刺绣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开始着手发展香包刺绣产业,成立合作社,将提前打样好的香包图分发给村里的妇女和老人,再进行加工制作,然后回收并销售,形成批量化、规模化生产。

为了在香包刺绣创作中形成独有的风格,多年来,赵丽珺一直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最佳结合点,严把原料采购、生产工序、填充物及图案设计每个流程的关口,让香包兼顾美观性和实用性。绣制香包这项民俗文化的“非遗”手艺,像赵丽珺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人实现了向新型手工艺人的转型,用灵巧的双手“绣”出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非遗的特点是活态流变,蕴含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甘肃积极推进文物活态传承,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敦煌,莫高里工匠村通过古老非遗文化的多维展示,彩塑壁画等古代技艺的挖掘研习,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和持续发展。

敦煌莫高里工匠村内不仅有古老技艺展示,还有现代工匠传承的艺术作品。参观者通过敦煌泥塑实践制作和敦煌壁画临摹,做了一回“塑匠”和“画工”,体验创作乐趣,感悟“敦煌工匠精神”。

目前,敦煌莫高里工匠村设立了老工坊、非遗坊、百年敦煌、古代匠师纪念馆等,通过文化研学与旅游市场结合,不断丰富研学活动形式,利用莫高窟典型的仿制洞窟开展教学,通过工种、工匠、工法,传授天然矿石颜料绘制彩塑壁画等技艺,为参观研学的游客传递敦煌特色文化和工匠精神。

保护非遗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甘肃省有序推进非遗保护、记录和传承,目前全省共有83项国家级、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近几年,甘肃省持续完善非遗保护法治体系,修订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甘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编制完成《甘肃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甘肃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让非遗文化融入生活、走进群众,成为繁荣甘肃文化、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力量。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科学地、系统地管理好、保护好我们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珍爱这份历史的馈赠,持续深耕优秀文化资源,在“非遗”传承中提升文化自信,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