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位列全国第三,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见证,更是山西从脱贫到致富的振兴“密码”。近日,记者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7月至8月间,该中心联合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团,围绕晋北—晋中—晋南三条路线,打造了“行—说—研—创”一体化研学流程,旨在践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责任担当,为三晋非遗重焕荣光注入“青”力量。
“青力量”对话非遗
“山西非遗青年行”通过“线上+线下”共研共学的方式进行,百余名队员深入省内10余个市、县,走访非遗项目50余处,采访非遗传承人20余人,并通过多种方式多元化记录了实践日程。
白天,队员们采访非遗匠人、领略非遗风采;晚上,整理录音、制作手账,形成近20万字的文字稿。为促进非遗传播、普及非遗知识,队员们制作和推出手账、视频20余篇,多次荣获实践地的正向评价与有效反馈,多位非遗传承人为团队亲笔题词,实现了创新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探索。
队员们还与非遗“对话”,与传承人交流,品非遗“味”、寻非遗“技”。经过数日的走访与学习,大家纷纷表示 “没看够”“没玩够”“没学够”。
“青创+非遗”显成效
自制调研问卷、一户一家实地走访、与村民 “唠非遗”,队员们寻找多元开发路径,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在定向开展的 “非遗青年研创”活动中,队员们把学习和生活直接“搬”入调研一线,与非遗传承人成为“新邻居”,探索非遗打破“现代化”困境的新路径,助力非遗发展“生生不息”。
通过实地调研,大家带着成果返回学校,以“山西非遗青年行”为抓手,孵化了2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2项省级创新项目、3项校级创新项目,形成了非遗相关论文3篇。这些成果,成了引导青年走进非遗、关注大思政视野下山西非遗“活”起来的时代密码。
“青言青语”讲好传承故事
继“五四”青年节面向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足迹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西非遗青年说暨非遗体验展示活动后,实践团联合山西师范大学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在山西路桥集团及各高校继续开展了 “山西非遗青年说”理论宣讲,以“青言青语”讲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故事,一个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展现出博大精深的文明、弦歌不辍的传承。
同时,实践团在“山西非遗青年说”现有基础上,深入推进“学”“讲”“践”深度融合,以“小马驹”爱心支教团为载体,将山西非遗带入支教课堂,开展了“爱心伴读·非遗实景课堂”活动。该活动融情乡村教育,丰富农村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其创新精神,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山西非遗青年说”理论宣讲活动既是一次生动的理论辅导,又是一次深入的思想动员,以“青言青语”表达了青年学生与古老非遗的相遇相识,感悟非遗传承人躬身践行初心不改的匠人精神,指引青年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推动青年学生加入非遗“守艺人”的行列中,奏响新时代非遗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