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成都非遗论坛】“黄河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分论坛在成都举办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巴天宇 朱颖 创建时间:2023-10-19 11:25:00

编者按:2023年10月12日,广受瞩目的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其中的重要板块——非遗成都论坛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回顾与探索”为主题,邀请国内外非遗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多侧面多角度展开学术探讨,并分享国际社会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优秀案例。配合论坛主题还举办了“非遗采集著录标准解读与应用”与“黄河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两个分论坛。论坛的举办得到了主办方的赞许与业内的认可。近期,我们将陆续推出非遗成都论坛三个板块的相关内容,以促进学术交流、经验分享和成果展示,凝聚共识,描绘非遗传承发展的愿景。

10月13日下午,作为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成都论坛重要版块的“黄河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分论坛成功举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原司长欧晓理、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宋秋出席论坛并致辞。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专家学者、沿黄九省(区)文化和旅游厅及非遗保护中心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图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原司长 欧晓理致辞

欧晓理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并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对未来工作方向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保护好黄河相关自然和文化遗产,统筹兼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合理利用文化生态资源,有效促进文旅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要不断推动创新利用,拓展黄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式,探索新时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路。

图2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宋秋致辞

宋秋强调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的建设情况。她呼吁沿黄九省(区)以此次论坛为契机,齐心协力共同奏响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大合唱,为促进黄河沿线非遗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世代传承作出贡献。

本次论坛围绕“黄河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主题,设置了三个议题,分别为“黄河文化阐释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旅融合与数字展现”“建设实践与路径探索”。九名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进行了理论、方法、实践等层面的探讨和梳理。

议题一“黄河文化阐释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深入阐释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黄河不仅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更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活水源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曹兵武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分别从物质和非物质视域对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细致勾描。

图3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 苗长虹发言

苗长虹指出,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这一伟大生命系统的主根系,河洛、关中、三晋文化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生成发展的中心枢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统筹河南、陕西、山西的规划布局,突出体现“大一统”的思想观念、重礼乐与德治的人文精神、包容求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成展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

图4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研究员 曹兵武发言

曹兵武指出,黄河流域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等特点,建议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尽快摸清文物家底,做好价值挖掘、内涵阐释和保护工作。全盘系统谋划文物保护利用,集中建设一批龙头性展示项目,让文物“发声”,讲好中国故事。

图5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 萧放发言

萧放认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非遗资源富集,文化特色鲜明,承担着中华文化主干与核心区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化传播的重大使命,全社会需共同努力使其非遗资源转化为今天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服务与文化滋养。黄河非遗资源的转化利用需坚守文化内涵与文化景观并重,历史文化传承与非遗活态保护协调,流域非遗整体关照与重点关注相结合等原则。

议题二“文旅融合与数字展现”,三位发言专家从如何通过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角度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数字技术在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聚力协同方面,理应发挥更大作用。

图6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教授 孙若风发言

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教授指出,数字技术作为记录、储存、传播的新符号体系,是科技与文化的创新。从传播角度看,数字时代黄河文化传承可分为历史表达、艺术与技术表达、事业与产业表达三个维度;从融合角度看,当前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传承体系延伸了空间、拓宽了渠道、改善了结构。但同时应注意到,数字技术对非遗保护亦是双刃剑,在非遗数字化保护进程中,应主张形神统一、情景统一,避免一味炫技。

图7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杨红发言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否考虑在建设过程中布局“数字孪生”?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教授、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提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数字孪生”,既包括黄河流域带状、片状、点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和展示,又包括非遗的数字化记录和呈现,并实现线下文化活动、保护实践动态映射到数字虚拟空间。通过与现实建设中的国家文化公园虚实交互、协同更新,实现对现实保护措施的实时性监测、协同化管理,对黄河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展现、多途径共享。此外,针对当代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文化实践日益普遍的现象,非遗保护视域下的“文化空间”“社区参与”等在互联网时代发生的转向值得关注。

图8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乌铁红发言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乌铁红教授认为,以数字化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建设,一要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升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的融合度与渗透力;二要大力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推广新技术,培育文旅新业态,推进建设沿黄数字展示空间,将科技要素融入文旅产品,建设线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议题三“建设实践与路径探索”,来自四川省、山东省、河南省的专家代表以国家总体规划为纲,将各省段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置身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各地的创新探索和生动实践为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累了诸多经验。

图9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李锦发言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锦教授指出,四川黄河流域是一个多元文化区域,汉族、藏族、羌族、回族等各民族在这里共创共享的文化现象,体现着他们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践中,四川省注重非遗的当代价值阐释,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国家级、省级、州级三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体系,以整体性保护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落地;建设非遗IP景区,助推文旅融合。

图10 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规划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于军发言

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规划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于军介绍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建设背景、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山东省通过“1+N”的组织机制、规划体系、建设格局和实施路径,达成了贯彻落实顶层设计、宣传推广文化标识、推进建设公园实体、推动成果惠及民众的建设格局和成效。

图11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江河中心副主任 田世民发言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江河中心副主任田世民梳理了河南省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包括定位布局等顶层设计、鲜明地标打造、文旅精品符号塑造等方面。此外,针对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应进一步明确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和建设方式;加强文化的精确表达以及与黄河的关系阐释;抓住转瞬即逝的政策之窗,提出更充分的政策方案,助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图12 论坛现场

会议强调,建设好国家文化公园,必须以系统思维深入了解公园的文化属性,分析评估建设中的短板和机遇,科学研究建设中的关键要素和实施策略,打破机构领域、地域间壁垒,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整体推进,形成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相关各方应互相促进、整体联动、协调发展,科学研判制约公园建设的各种因素,全方位规划战略蓝图和实施路径,构建目标量化、布局完整、路径清晰的发展目标,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明确方向。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民族文化工程,凝聚着民族的历史智慧和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生生不息的基因和命脉,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见证,唯有不断深化对文化精神特质与独特规律的认知,我们才能不负历史使命,真正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重要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亦是中国履约实践的又一积极探索。值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之际,论坛的成功举办增进了对黄河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认知,为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理论参考,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非遗成都论坛”基本情况介绍

非遗成都论坛作为非遗节的学术活动品牌,在历届举办过程中形成了以《成都宣言》《成都倡议》为代表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影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今年成都论坛的主办方之一,积极发挥自身学术优势,推动各方在平台上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交流,凝聚共识,共助非遗保护事业发展。

编辑:刘爽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