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三项遗产成功转名录列入人类非遗 转名录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来源:央视新闻 创建时间:2024-12-06 15:00:00

北京时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其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转名录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为此我国在非遗保护和推动转名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工作框架中,国际一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事项主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项目和活动(优秀实践名册)。那么,这三个名录(名册)有什么区别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罗微介绍,3个名录(名册)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罗微:共性主要体现在申报的遗产项目(或计划、活动)要符合《公约》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能够体现公约尊重、相互欣赏、包容、合作精神,以及以人为本、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且保护计划合理,保护措施得当,保护成效可预期。不同之处在于,3个名录(册)列入标准不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侧重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遗产项目面临消亡危机,保护的迫切性更加突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2009年中国申报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个项目。罗微表示,提出申报时,这3个遗产项目文化价值都很高,但濒危的情况各有不同。

罗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对中国传统纺织技术的发展进步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一以女性实践者为主的遗产项目,它的濒危原因主要是社会转型带来的传承人后继乏人。

海南黎锦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被称为中国棉纺织历史的“活化石”。传统黎锦技艺主要用于制作服装,但花费较长时间且价格较高的黎锦服装,曾经除了用于收藏陈列外,购买者寥寥。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这项宝贵的技艺,黎族姑娘黄映瑶联系了多位黎锦传承人,代理销售他们和他们徒弟制作的黎锦。同时,通过选择优质高强线、刺绣改良等,批量制作出价格实惠且能机洗的黎族服装。

黄映瑶:我本身的话我就是黎族的女孩子,我对自己的黎族文化是很自豪的,黎锦的图案我觉得是最美的图案,这是我去外面都看不到的美,我认为现在的传统也是过去的创新,我们现在做的创新可能也会成为以后的传统。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通过成立合作社和企业,带动当地黎族群众特别是妇女就业增收;“羌年”在羌族传统文化保护、带动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和乡村特色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羌年是羌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羌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文化在葆有特色的同时,也见证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发展。罗微介绍,2008年10月,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批准设立,这一举措对抢救保护羌族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恢复汶川地震灾区文化生态等均有重要促进作用。

罗微:2008年汶川地震,羌族人民失去家园。在灾后重建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羌族文化修复,精神家园修复,一方面将羌族最有代表性的节庆活动羌年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羌年的保护责任上升到缔约国责任的层面,另一方面设立了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对羌族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

近年来,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充分挖掘羌年文化内涵,精心办好羌年这一非遗庆典活动,北川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 熊英介绍,活动包括举行转山会、情歌节、篝火晚会等,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感受体验。

熊英:大家一起围着篝火唱羌歌,跳萨朗,分享丰收的喜悦,共同祈福祖国繁荣富强。现在羌年已经成为北川最重要的文化名片,每年都有50、60万人来北川,极大带动了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中国木拱桥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和福建两省,它既能满足闽浙多山多水地区人们的出行需要,也为社区民众提供了交流交往的文化空间。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罗微介绍,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知识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中国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罗微:它的濒危因素主要是现代桥梁建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木拱桥的适用范围日趋狭窄,其营造技艺的实践频率大为降低。

2009年,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和福建省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开展了长达15年的保护和传承。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翁靖靖介绍,泰顺县作为中国“廊桥之乡”,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立法“示范先行”,并开展数字建档和监测,对泰顺廊桥本身和营造技艺开展全面保护。在传承人培育方面,以传承人新建廊桥及廊桥修复带徒授艺为传承实践方式,引导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木拱桥营造实践活动。

翁靖靖:我们依靠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又新建了45座木拱廊桥,从1个实践团队增加到现在5个团队100多人,在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泰顺的实践经验是极其丰富的。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文化和自然生态协同保护的良好态势。泰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县文物局)副局长 潘建东认为,这次转名录成功,标志着这项技艺已经从“濒危”走向“复兴”。

潘建东:这一成就不仅是对其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也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项技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舞台,更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罗微告诉记者,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对保护计划的实施情况更为看重。按照公约操作指南的要求,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每四年需要提交一次遗产项目现状的报告,包括社会和文化功能;存续力和当前面临风险的评估;保护效果,特别是提出的保护计划实施情况;更新后的周期性保护计划;参与保护计划实施相关方的承诺等。罗微说,此次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3个项目,已经完成至少3个四年周期性保护计划更新和保护成效评估,已满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列入标准。

罗微:从这个结果看,我们至少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伴生关系,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存续力是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的重要尺度。我国针对3个项目的濒危原因,通过实施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保护方式,立足遗产实践、环境保护、可持续生计、性别平等、优质教育等多重维度,政府发挥主导性保障性作用,专家发挥智力支持作用,传承人发挥关键作用,形成了合力,改善了遗产项目的存续状态,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优势。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