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157期:2025年6月3日—19日
1.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2.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览展映活动启动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京举办
4.第十八届“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举办
5.2025“根与魂”江西非遗展演在香港举办
6.2025“根与魂”甘肃非遗展演在澳门举办
7.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研讨会在天津举办
8.北京公布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9.山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周年座谈会举办
10.2025年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举办
11.第九届(2025)“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举办
12.2025年度贵州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化记录工作能力培训班举办
13.2025年浙江“传统戏曲演出季”启幕
14.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精彩纷呈
要闻
一、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2025年6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共7个,分别是: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龙岩市、三明市)、说唱文化(宝丰)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太原市、吕梁市)、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来源: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
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览展映活动启动
2025年6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览展映活动在京启动。活动包括“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和“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成果展通过“滔滔长河”“巍巍高山”两个篇章,系统全面介绍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年成果,将持续至10月31日。展映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展映44部第六批记录工作优秀成果综述片。(来源:“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京举办
2025年6月13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本次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共同主办。展览分为传统工艺、表演艺术、乡村振兴和学术成果4个主题展区,通过实物展陈、现场展演、多媒体互动等方式,集中展示140余所研培计划参与院校教师和学员的1000余件(套)优秀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全面回顾和系统呈现研培计划实施十年的经验成效。展览面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8月底。(来源:“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
四、第十八届“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举办
2025年6月13日至17日,“第十八届“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在恭王府大戏楼成功举办。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共同主办。“演出季”包括两场昆曲专场和三场古琴专场。今年适逢我国最早的古琴谱集《神奇秘谱》成书六百周年。为致敬这一琴史丰碑,本届“非遗演出季”特别策划了“《神奇秘谱》六百年”古琴音乐会。(来源:“恭王府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五、2025“根与魂”江西非遗展演在香港举办
2025年6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联合主办的“根与魂——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本次展演的展厅以“客家蓝”为主色调,构建起以“物华天宝 非常客家”为主题的五大展区,中央展演区衔接东西,两侧分设“天工开物”“茶香赣鄱”“书香墨韵”“客韵流芳”四大主题展区,汇聚了江西省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以及近40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共200余件非遗作品。本次展演还被纳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文署主办的“香港非遗月”重点活动,展演将持续至7月1日,期间将举办超100场演出、示范、讲座及互动体验活动。(来源: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
六、2025“根与魂”甘肃非遗展演在澳门举办
2025年6月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联合主办的2025年“根与魂——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澳门举办。本次活动以“交响丝路·如意”为主题,旨在展示甘肃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陇澳两地的文化交流。展览设有“行吟陇右”“大河奔流”“花开敦煌”“丝路长风”四个主题单元,将持续展出至7月13日。6月15日和16日,相关非遗表演在议事亭和祐汉街市公园精彩上演,节目包括花儿、龙头琴弹唱、崆峒派武术等。(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澳门文总”微信公众号)
七、数智技术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研讨会在天津举办
2025年6月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和天津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数智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讨会”在天津举办。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同志,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针对数智技术助力非遗保护传承这一时代议题展开讨论。6日下午,与会专家走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保护单位天津杨柳青画社,与负责“勾、刻、印、绘”不同工序的传承人进行交流。圆桌会议环节,与会人员以杨柳青木版年画、德化瓷烧制技艺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实践为切入点,围绕数智技术介入非遗的边界、数字大模型、文创载体、版权经济以及非遗本体和衍生品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地方新闻
八、北京公布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25年6月12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23人。(来源: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网站)
九、山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周年座谈会举办
2025年6月5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召开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周年座谈会。省文旅厅相关人员、传承人代表、学术专员代表、记录团队代表以及省非遗保护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汇聚一堂,全面回顾了记录工作十年历程,并从经验总结、问题发现、寻找突破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座谈。下一步,省非遗保护中心将做好协调、跟进、管理工作,把培训、自评、验收等各项工作做细做实,把好业务关,确保记录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
十、2025年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举办
2025年6月5日,由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2025年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上海举行。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活动,该论坛已连续举办十三届。论坛以“各美其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样性呈现”为主题,围绕非遗的多元表现形式与社会参与机制,设置了“非遗保护的多元特性与国际化视角”“非遗保护的社会参与与文化认同”“技术与创新对非遗保护的助力”三大议题,邀请来自中国、日本、西班牙、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巴林、英国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与非遗代表,分享各国非遗保护在传承机制、数字创新、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论坛同期还举办第十五届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汇集来自38个国家的艺术精品,充分展现文化多样性之美。(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十一、第九届(2025)“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举办
2025年6月18日,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的第九届(2025)“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非遗、科技、传播、运营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全省各地非遗干部共计70余人参加。本届沙龙以“非遗+科技: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为主题,由主旨演讲、主题报告、议题研讨、沙龙总结等环节组成。相关专家学者阐发学术观点,分享实践案例、提供科学方案,为拓宽非遗保护传承路径、驱动创新转化、探索保护新范式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来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微信公众号)
十二、2025年度贵州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化记录工作能力培训班举办
2025年6月17日至18日,“2025年度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字化记录工作能力提升培训班”在贵阳举办,旨在提高全省非遗记录工作团队专业素质水平。来自省内各地市、相关项目和执行团队的代表共70人参加。课程内容兼顾理论与实操,涵盖非遗数字化记录规范解读、影像拍摄与制作技巧、数据采集与存储标准等。(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十三、2025年浙江“传统戏曲演出季”启幕
2025年6月13日,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的2025年“传统戏曲演出季”启幕。全省12家优秀戏曲院团带来京剧、昆剧、越剧、婺剧、绍剧、甬剧、新昌调腔等多个剧种的13部精彩剧目。所有剧目采取线下展演与线上演播相结合的模式,为观众奉上精彩纷呈的视听大餐。一年一度的“传统戏曲演出季”,是浙江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精品创作、探索实践“青春戏曲”理念、服务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活动。本届演出季将延续名家荟萃、新秀辈出、经典纷呈、新作亮眼的特色,展现浙江戏曲薪火相传的蓬勃活力与丰硕成果。演出季将持续两个月。(来源:“浙江文旅政务”微信公众号)
十四、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精彩纷呈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地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以创新形式开展丰富活动,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掀起传统文化热潮。
在非遗传播模式创新上,各地各显神通。辽宁沈阳的主场活动采用“展板+实物+活态展示”,举办青少年非遗传承演出,设置互动体验,形成多元协同的非遗传播新模式;广东主会场致敬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州推出工业遗产展,东莞以非遗国潮乐实现文化跨界;重庆各区县开展200余场活动,营造浓厚保护氛围。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相关宣传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江西在景德镇举办非遗集市,118项非遗项目集中展示,让民众体验传统手艺、品尝美食;广西百色的活态传承市集,传统工艺产品与美食兼具,线上购物节同步直播带货;广东佛山的文化创意联展,展现川粤文化碰撞魅力,配套的非遗市集吸引市民打卡;江苏南通的非遗市集涵盖100个代表性项目,打造“可看、可尝、可玩、可带走”的消费场景。
这些活动通过创新传播与场景营造,让非遗“潮”起来,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的同时,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机,实现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