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5日,由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侗学研究会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贵州民族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承办的2018多彩贵州传统工艺“侗族传承人与设计师为生活创新”振兴对话活动在贵阳成功举办。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侗学会原会长杨序顺,贵州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李安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学院副院长、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代表钱锦华,贵州省文化厅非遗处原处长、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诗莲以及省侗学会专家、各研培院校教授、设计师、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研培优秀学员和媒体记者100余人参加本次对话活动。对话活动开幕式由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主持工作)主持。
开幕式上,钱锦华和李安鹏分别就本次对话活动的举办进行致辞。杨序顺老主任作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针对活动主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看法:一是要形成传统工艺振兴良好氛围。提高对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意义的认识,解决好两头热中间凉甚至于上热下凉的现状;建立完善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机制,确保传统工艺振兴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力培育和开拓传统工艺产品市场,发挥好传统工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加大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宣传力度,为传统工艺的振兴营造良好氛围和创造必要条件。二是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性研究。深入了解侗族传统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及建议与诉求、侗族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侗族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产品化及市场需求情况以及侗族传统工艺传承遇到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三是要不断推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在思想上要秉承发展的理念,尽可能考虑到侗族传统工艺品应符合现代社会的日常需求以及审美理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设计上要讲究创意,没有创意的产品是没有受众的,没有受众,也就没有市场;在传承方式上要深挖侗族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加强生产性保护,在吸纳传统工艺中经典图案的同时,创新发展既具有民族元素又有时代特征的工艺产品,通过产品研发来提升传统工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四是要加强多种主体之间的协作。学者在基础性研究以及创意设计方面发挥优势,为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理论学术支持;传承人是传统工艺知识的掌握者和创造者,为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智力及工艺技术支持;企业在产品研发以及市场开拓方面发挥优势,为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支持;政府在主导统筹协调、政策扶持方面发挥优势,为传统工艺的振兴提供金融服务和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
本次活动于24日举行了侗族传承人对话设计师“为生活创新”、侗族工艺企业代表对话企业家“为生活创新”两场对话和侗族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与启示反思、侗族传统工艺“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两场研讨。对话中,传承人陆彦梅、陈显月、杨定卓、龙令香、石明香以及研培优秀学员田淇分别就自己的学习之路、创新之路以及传承之路作了介绍和分享;传统工艺企业代表赖蕾、杨春懿、吴继红、钟声佩、贾荣芳、陆勇妹就自己企业的发展、产品的设计,产品的销售作了分享,并且将自己企业生产的文创产品带到现场展示。其中,天柱县侗祠彩绘传承人杨定卓提出了针对侗祠彩绘的保护与传承应该开展培训班的问题,得到了与会专家和非遗保护工作者的认可与响应。专家教授龙耀宏、赵慧亮、雷友梅、陈品东和企业家吴顺存、杨光焕、龙华从各自领域为侗族传承人以及传统工艺企业代表解惑并分享经验。其中,贵州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赵慧亮提出了传承人设计师化、设计师手工艺化、传承人企业化是否合适的思考。两场对话分别由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诗莲和黔东南州非遗中心主任粟周榕主持。
研讨中,专家学者石玉昌、陈政、龙初凡、吴定国、吴佺新、梁定修、赵学海、向同明以及非遗 保护工作者徐业礼分别从侗族内部不同群体不同身份者的文化表达、侗族代表性符号文化的发展、侗布的创新运用、侗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服饰文化的研究、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侗族传统工艺发展现状和侗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了主旨发言。专家教授石开忠、吴文海、吴媛娇、龙刚、吴帮雄、杨正学进行评议。两场研讨会分别由贵州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杨经华和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吴媛姣主持。最后,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主持工作)作对话研讨总结。
次日,与会人员在主办方的组织下赴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参观考察,重点参观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染织绣体验馆、传承人与设计师工坊以及非遗扶贫工坊。下午,活动还进行了侗族传统工艺“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座谈会与侗族传统工艺生产与营销合作交流,与会人员在座谈交流中集思广益、深入探讨、分享经验,共同为侗族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建言献策,以促进贵州传统工艺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