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海报
2017年10月13日上午,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北省文化厅、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以下简称“非遗大展”)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展。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田玉科,湖北省人大副秘书长陈国荣,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邓务贵,武汉市副市长刘英姿观看展览。
图2 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主会场——武汉国际会展中心
本届非遗大展以“长江文明 非遗风采”为主题,汇聚了长江流域15个省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500余项、国家(省)级非遗传承人1000余位、非遗作品两万余件来汉参展。
图3 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演出
本届非遗大展突出六大理念
图4 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摄影:陈沙琳)
一是突出长江文明主题。通过长江流域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集中展示长江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瑰丽斑斓;同时,通过千余名非遗传承人讲述长江传奇故事。
二是突出传统工艺特色。通过长江流域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中医药相关非遗项目,展示长江流域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水平。
三是突出非遗的生活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物、艺、境的密切关系,展示非遗的生活性。
四是突出非遗的创新性。通过长江流域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与实践成果,展示非遗保护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五是突出非遗保护的参与性。通过互动体验及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系列活动,吸引更多民众参与非遗、感受非遗。
六是突出传承人的主体地位。把传承人放到突出位置,尊重传承人、推崇传承人。一方面展示其精彩绝伦的看家绝活、拿手好戏;另一方面,让他们讲述非遗保护的生动故事与工匠精神,从而唤起广大民众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尊崇。
图5 武汉木雕船模展示
基于展览主题和理念,本届非遗大展共设五个专题展
一、长江流域传统手工技艺综合展
按照青藏、云贵、巴蜀、荆湘、赣皖、吴越、沪上及闽粤等长江流域的8个文化区域,展示500多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雕刻、陶瓷、编织、漆器、金属工艺等传统手工技艺,大师荟聚、精品云集,呈现长江流域的文化多样性。
图6 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现场
图7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作品《猪形盒》,作者:邹传志(摄影:胡迟)
图8 庞氏棕编作品《地动仪》,作者:周华民(摄影:胡迟)
二、长江流域传统服饰文化专题展
展示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服饰文化,以及与服饰相关的刺绣、织锦、印染等传统手工技艺。
图9 传统服饰文化专题展现场(摄影:胡迟)
图10 传统服饰文化专题展现场
图11 传统服饰文化专题展现场
三、长江流域传统饮食文化专题展
展示长江流域茶文化、酒文化、美食文化及其背后的传统技艺,同时举办第三届武汉煨汤技艺大赛。
图12 酒文化展区现场
图13 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展示,传承人:徐成正
图14 第三届武汉百姓煨汤节现场
图15 第三届武汉百姓煨汤节现场
四、长江流域传统中医药文化专题展
展示长江流域传统中医药文化及诊疗手法、中药炮制技艺等。
图16 传统中医药文化专题展区
五、湖北非遗研培成果展
展示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3所高校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相关成果,包括:剪纸、漆器、织绣、雕刻等内容。
图17 湖北非遗研培成果展现场
图18 黄陂泥塑,作者:陈友芳
此外,本届非遗大展开展传统技艺竞技活动,组织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织绣、剪纸、漆艺等项目传承人齐聚一堂,用技艺对话、用作品交流。
图19 非遗技艺竞技区(摄影:王鹏)
图20 观众与传承人交流
非遗大展期间,武汉市13个区均设立分会场,集中开展59项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
图21 非遗进校园:武汉市育才美术高中《打渔杀家》讲座
据悉,本届非遗大展将持续到10月17日。
(图片:除注明摄影者的图片外,其他图片均由武汉市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