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少女肖像(刺绣) 姚惠芬
苏州新梦——园林组画之虎丘(刺绣) 姚惠芬
苏绣作为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发展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绣是江南的一个象征,亦是苏州的缩影。明代的苏州,城内城外,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可谓当时最寻常的景象。正德年间的文渊大学士王鏊在《姑苏志》中讲述:“精细、雅洁称苏州绣。”至清代,苏州绣庄林立,名手辈出,更有名家沈寿在马医科的巷弄中袅娜走出,于紫禁城内大放异彩,开创了苏绣的鼎盛时期。
当下,沈寿的第四代传人姚惠芬是最年轻的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近日,姚惠芬历时15年创作的30余幅苏绣作品亮相苏州博物馆,在这些作品中,除了传统题材外,更多的是姚惠芬多年来潜心研究和探索的具有当代性意义的系列作品,给予人耳目一新的观感,并为传统苏绣注入了新的意涵。
传承苏绣百年技艺
苏绣以苏州高新区的镇湖镇(现改为街道)最为有名,苏绣中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来自镇湖,而姚惠芬就出生于镇湖的一个刺绣世家。她自幼喜爱刺绣,并师从沈寿的第三代传人、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牟志红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彗娴,不仅系统地学习了苏绣理论和技艺,还从两位老师身上分别掌握了仿真绣和乱针绣的技艺,能够同时得到这两种刺绣技艺的传承,这在同龄绣娘中实属罕见。
仿真绣由清末民初的刺绣艺术大师沈寿所创,因此也被称为“沈绣”。她结合了西洋油画中明暗透视、光影变化及色彩运用方面的技法,揉入中国传统刺绣之中,针法变化多端,通常以人物绣最为擅长,绣品注重物像的逼真与立体感的表现,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而由杨守玉发明的乱针绣,主要特点是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绣法和西洋绘画的用笔、用色原理融合在一起,采用分色施针、分层搀色的技艺,将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重叠,来表现画面中人或物体的体积感与色彩变化。针法活泼、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
姚惠芬经过10年的寒窗学艺,兼容各家所长,完整熟练地掌握了苏绣的各种针法及绣制技艺,并深刻领悟了苏绣艺术的诸多真谛。因此在刺绣创作时,她才能灵活地运用这些不同的针法,并随时切换,最终完成一幅幅精美绣品。姚惠芬和她的绣娘团队历时数年创作的苏绣长卷《姑苏繁华图》和《百鸟朝凤》在此次展览中最受关注,这两幅作品灵活运用了套针、缠针、铺针、打籽、虚实针等10多种苏绣针法,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原画作的神韵气象,并通过高超的技艺使画面栩栩如生,给人以精致灵动的视觉感受。传统的刺绣针法在其中得到了十分完美的表现,生动细致地突出了传统苏绣的审美特点。
十年探索,首创简针绣
姚惠芬是一个乐于挑战自我的绣娘。她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并通过10年的探索研究独创了“简针绣”技法。它融中国传统线描与西方素描技法为一体,以最少的针法、最素的线色、最精的线条构成了当下苏绣全新的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以简为道、以简为美。
“简针绣”是一种适合于表现素描、速写人物肖像或动物的新的刺绣方法。这种刺绣方法与以往传统的人物肖像或动物刺绣方法相比,化繁为简,以少胜多。在运用针法方面基本以传统的平针绣的几种简单针法为主,局部施于细乱针,以不同粗细、不同色阶的丝线来进行刺绣,使绣面具有光影透视的明暗效果。与此同时,作品的背景尽可能地留白,如此,使作品的表现形式更简单、更清晰和更彻底,充分体现出一种简洁和纯粹的审美内涵,并尝试从确立新的苏绣审美标准的过程中反映出当代苏绣新的表现力与生命力。姚惠芬告诉记者,在她眼中一根线就是一个面,简单的一根线中实际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因为每根线都有变化,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力度。她说,简针绣作品看似简单,实则它与我们的绘画与书法一样,越是简单往往越难创作。就像一幅画,画面上内容很满的话,有一点败笔可能容易被补救或被掩藏其中,反而越简单的画面因为每一笔都一目了然而不能允许有一点的差错。
姚惠芬在创作之余还喜欢去美术馆看一些绘画作品,因为在欣赏这些艺术品的同时也能给她提供不同的创作灵感。例如此次展出的《达·芬奇自画像》,灵感来自于她逛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时的一次缘分。东方的刺绣和西方的速写、素描,二者包含了不同艺术形式和语言,代表着不同的艺术审美,在姚惠芬的手下,则通过有机地碰撞与巧妙地融合,产生了一种独特而新颖的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正如姚惠芬所言,她的这些苏绣作品并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提炼原画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的理解进行的再创作,因此他们各有各的美,无需拿来作比较。
苏绣的跨界与融通
姚惠芬深知传统的苏绣题材看多了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因此如何紧跟时代,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理念的苏绣作品也成了近几年来她不断探索的一个方向。姚惠芬擅长将苏绣的许多技法应用于中国传统水墨画和西洋油画的再创作之中,将苏绣与当代艺术、设计等领域结合起来,赋予现代苏绣以崭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内涵。她认为苏绣的跨界创新很有必要,但也要把握好这个度。“对传统苏绣来说,跨界如果一下子步伐迈得太大,出来的效果也不一定能被大众接受。因此,在传统意义的苏绣基础上,逐步地往前跨一两步是比较稳妥的。”她说。
此次展出的“苏州新梦——园林组画”系列作品,是姚惠芬通过与一位画家朋友无数次地交流沟通之后,完成的一次跨界与融通。这组作品运用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对闻名世界的苏州园林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虎丘塔、沧浪亭、冠云峰,在她的针线下呈现出未曾见过的面貌。大面积的红、绿、深蓝、玫瑰紫在画面上相互碰撞、交织,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看到的观众纷纷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苏州园林可以用这样的色彩来表现。更没有想到的是,呈现这些色彩的,竟然是苏绣。”
创新是手工艺得以传承的生命力。对于苏绣的传承与发展,姚惠芬认为,“现在苏绣是处在一个回归的时期。它不再像以往那样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而是更多地被应用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每个人都能接触得到,这也是国家提倡的非遗要走入日常生活的真切体现。对于如今苏绣传承的后继力量,总体来看年轻人是在慢慢地回归,但这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事。”在她看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绣娘,必须要有自己的坚持与坚守,不是坐于绣花墩前拿着针线的女生都能被称为“绣娘”的,真正担得起“绣娘”这个称呼是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