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丰县最后一位渔鼓艺人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倩 创建时间:2015-11-17 10:12:47

  说起“八仙过海”的故事,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传说,八仙原来既不是神,也不是仙,而是八个颇享盛名的民间艺人。相传“八仙”过海时,一条金色鳌鱼在海上兴风作浪,溅湿了汉钟离的衣服。汉钟离心中恼怒,便拔剑斩了鳌鱼,并抽出鱼骨,蒙上鱼皮,制成了一种管状乐器,取名叫“渔鼓”。在丰县孙楼镇吴庄,曾宪启老人就是会演奏这种“神仙乐器”的人,是丰县目前唯一的一位渔鼓艺人。

  为欢迎我们的到来,曾大爷小心翼翼地搬出了他的渔鼓,给我们演唱了《韩湘子度林英》。这个段子写的是终南山道师韩湘子要度他的妻子林英成仙,于是变作小生,到妻子门前连篇戏言,林英不绝尘念,湘子驾云而去的故事。老先生唱得神采飞扬,曲调时而低回婉转、俏皮生动,时而又跌宕起伏、抑扬顿挫,令人回味无穷。

  丰县的“渔鼓”和道教鼻祖张道陵有着很深的渊源。张道陵创立了道教,也创制了“道情”。为了更好地传播道家经义,张道陵在传道的时候就唱起了道情,而他使用的乐器就是渔鼓和简板。后来,经过几千年的演变,道情也由单一的宗教活动转变为民间说唱艺术,成了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而我们今天渔鼓曲艺就是由道情衍生出来的艺术品种之一。

  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渔鼓初时是用竹筒和鱼皮制作而成,用手击之发出“砰、砰、砰”的声响,因此而得名。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滚”、“抹”、“弹”等。

  一顶礼帽、一件大褂、一双圆口布鞋,再拿起渔鼓和简板,往那儿一站或者一坐,就可以演奏一曲千古绝唱。这极其简陋的舞台,这极其朴实的扮相,却可以创造出极具震撼的歌唱。

  曾大爷8岁开始学习渔鼓,一唱就是60年。他告诉我们,他手上的渔鼓曾家祖辈代代相传,传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了。渔鼓流入民间时,就已经变成了讨饭的谋生手段了。曾经为了生计,曾宪启历尽艰辛,走遍了大江南北,但只要渔鼓的节拍响起来,他的心里头就只剩下纯粹的音乐了。曾大爷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了他现在依然会演唱的渔鼓曲目,《韩湘子拜寿》、《韩湘子出家》、《韩湘子度林英》、《割肝救母》、《双头马》、《一条鞭》、《如意卖杂货》、《刘二送礼》、《大妮逛街》等三四十个曲目,说着,他还拿出了一直珍藏着的厚厚一摞发黄的曲目唱词底稿和他云游四方演唱渔鼓的地图。

  曾大爷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在外地工作,家中再无传人,现在的年轻人也对渔鼓这种古老的传统曲艺不感兴趣了。“我平时基本不唱了,就锁在柜子里,有高兴的事就拿出来敲敲,自己既当演员,又当听众。”在渔鼓沉郁苍凉的韵律里,曾宪启老先生有点黯然。他说:“如果年轻人谁愿意学渔鼓,我愿意教他,不收分文。”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