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锦镇,一个和“皮影戏”结下不解之缘、把皮影戏当成祖业的人。虽历经贫穷磨难,依旧“衣带渐宽终不悔”,矢志不改。2007年6月,他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父亲就是师傅
1964年出生于陆丰南塘镇皮影戏世家的蔡锦镇,曾祖父蔡娘盼、祖父蔡强、父亲蔡娘仔均为著名的皮影艺人。受父辈们的影响,他耳濡目染,从小就跟着父亲的皮影表演团,帮忙拿一些皮影表演的道具,跑跑腿买一些需要用的东西,空闲的时候,经常拿起皮影的操纵杆耍一耍,渐渐熟悉一些基本操作。
六、七岁时,父亲开始口传身教他操作皮影的技巧,一招一式,严格要求,半点不得含糊。倘有不符合要求,父亲就用小竹棒打下去,丝毫不留情,小锦镇因此吃了不少苦头。但他也没让父亲失望,在父亲的悉心调教下,他努力勤奋学艺,倒也学得有板有眼。
“我非常喜欢皮影表演这一行,兴趣浓厚,我想是受父辈们的影响吧,潜移默化中,我自然而然学会了皮影的基本操作,随着父亲去表演。”蔡锦镇对记者说。
蔡锦镇的祖父蔡强,因在四乡六里表演皮影戏出了名,得了“皮猴强”的雅号;父亲原名蔡奇雄,因其耍皮影时唱腔独特,能唱出很高的音调,在高音时竟能唱出女声,因此被戏迷亲切地称作“娘仔”,久而久之,“蔡娘仔”名气越来越大,原名反而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电影还很少,人们就依靠皮影戏作为娱乐。皮影表演时,台前人山人海,幕后则有两、三个人操作皮影,五、六个人表演对白、唱腔、台词等,还要模拟出各种声音,此外,还要有人打板、吹唢呐等音乐同步表演,才能形成皮影整体的表演效果。村民们在光与影的台幕前留恋忘返,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在笑声中身心放松,得到快乐。这一段岁月是皮影艺人们难忘的记忆。这一段记忆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而变得支离破碎。蔡锦镇出生后,恰逢“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段时间,皮影戏不再在公开场合“露面”,而是成了皮影艺人们在家里偷偷自娱自乐的小玩意。而这段时间里,蔡锦镇父亲也恰好有空闲时间,把一生所学倾囊传授,手把手地教,一招一式,严格把关,连一个细节的失误也不肯放过,这让蔡锦镇受益匪浅。蔡锦镇后又经虞哲光、彭美英等著名艺术家的指点,更加轻车熟路地掌握了皮影戏表演操作的技巧。
经历是一笔财富
1957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传遍神州大地,陆丰皮影剧团成立了。1980年1月3日,是蔡锦镇一生难忘的日子,因为他在这天正式进入陆丰皮影剧团,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他高兴得合不拢嘴。进入陆丰皮影剧团后,蔡锦镇作为剧团的艺术骨干和主要演员,排练、主演过20多部剧目,任主要操作和配音演员。随后几年,陆丰皮影剧团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多次赴国际、国内大城市表演皮影艺术。
1981年,蔡锦镇随团赴北京参加全国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龟兔赛跑》、《龟与鹤》等皮影剧目获文化部观摩演出奖(剧组)三等奖。1984年,随团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献礼表演,获文化部演出奖。1987年,陆丰皮影戏受省政府指派,赴日本兵库县、神户、大阪进行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演出,共演出《飞天》、《鸡与蛇》、《龟与鹤》、《采磨菇》、《俩朋友》等13个节目,蔡锦镇等艺人的表演艺术受到日本媒体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2006年,陆丰皮影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陆丰皮影又重新活跃了起来。2012年,陆丰皮影剧团成功改制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陆丰皮影传承保护中心。
“感谢陆丰市委、市政府对皮影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皮影剧团改成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后,演职人员的工资提高了,大家没有了后顾之忧,心情都很舒畅,工作热情饱涨。像这样全心全意投入到皮影事业的发展上,一定能把这中国三大皮影戏之一的潮州影系唯一遗存陆丰皮影戏做大做强。我们有这个信心和决心。”蔡锦镇对记者说。
2012年11月,蔡锦镇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城市1对1”舞台“掌上乾坤”节目,陆丰皮影戏对话台湾布袋戏。他心情非常激动,在与台湾布袋戏谈访互动的热点话题中,得到了共鸣和碰撞,受益很大。
扛起责任与希望
从艺四十多年的蔡锦镇,在谈及对皮影戏艺术的感触时说:“皮影戏是我全部的梦想和希望,它更是我的祖业,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我的儿子现在读大学二年级,我也希望他毕业后能执起皮影的操作杆,把皮影技艺继续传承发展下去。”在采访过程中,“喜爱”、“执著”、“传承”、“发展”是蔡锦镇的常用词,陆丰皮影的发展已经和他的感情和生命联结在一起,作为国家级非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陆丰皮影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他倍感肩上责任的重大。
传承和发展是陆丰皮影的大课题,蔡锦镇告诉记者,他父亲到乡村去演出,皮影剧目很多,包括《王双福》、《乌鸦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不同的唱腔、不同的表演手法,能够连续表演一个月而不重复剧目。这些剧本大部分在文革期间被烧毁,遗留下来的有二、三十本,其中有十多本是手抄本。“这些剧本在“文革”期间是我父亲冒着危险用薄膜纸包好,然后用黄油粘住,在地上挖个洞藏起来的。现在就是一笔文化财富,我已经把这些剧本复印给了陆丰皮影传承保护中心。”蔡锦镇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陆丰皮影戏表演也做了创新。以前需要表演者边奏音乐边唱台词边操作影身,现在则用音乐播放代替演员唱腔,还由著名艺术家彭美英等首创皮影正面影身,开拓了皮影艺术的崭新领域。此外,剧目的重新排练和二次创作也给古老的皮影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蔡锦镇告诉记者,一个剧目的打造需要一整套的工艺流程,首先是人物的制作、角色的定型,然后是美工、绘画,场景设计,之后就是导演,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排戏,接着是剧情、排练与音乐合成,经过多次修改,最后才成为一个作品。一般来说,一个剧目的打造到基本成型,最少要半年以上,之后还要在观众的反馈下,再经过一、两年甚至多年的多次修改,才能成为经典的剧目。
蔡锦镇每天要做的事除了演出外,就是教学员们操作影身的技巧,每天都要让学员们练习基本功。包括影身的“走路”、“跳跃”、水袖的拂动等,他经常对学员们强调的是“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一点也不能偷懒,只有经常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另外,还要学会“维修”影身,影身与线头间的固定等。现在,很多青年演员如高晓玲、陈佩扬等,在蔡锦镇的指导下,能独当一面,在全国的各种比赛中有不俗的表现,多次获得大奖。
在缤纷多彩的繁华世界中,陆丰皮影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陆丰皮影传承保护中心主任江海滨和蔡锦镇等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希望陆丰皮影的事业能够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蔡锦镇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汕尾日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