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蒙古勒津的吟游诗人
作者:3836 创建时间:2012-12-10 12:26:40

 蒙古勒津的吟游诗人

——记乌力格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铁龙
 

杨铁龙 
 

杨铁龙(右一)在上海世博会上 
    
  在去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哈巴气村的途中,笔者曾暗暗期待能目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虽然已被告知,这里的蒙古族早在农耕文明的熏染下成了“有墙部落”。果然一路上所见的都是地道的乡村景色:毛驴酣然卧在草垛旁,白鹅成群结队地“招摇过市”……
 
    车子刚刚到达一户庄稼院,一个偏瘦的身影就迎了出来:50多岁,相貌依稀可辨蒙古族血统。他就是我们此行要寻访的人——乌力格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铁龙。
 
    杨铁龙的蒙古族名字叫“阿拉坦鲁”,是金龙的意思,铁龙本是小名,后来却被大家叫成了“正主”。每次来客,杨铁龙都会应邀弹唱一段,夏天坐在院中的枣树下,冬天坐在屋里的炕头上。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低沉动听,配上同样低沉的四胡,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感,令人心驰神醉……如果不是800多年前,蒙古勒津部落从河套地区东迁,来到阜新地区驻牧,这里也不会飘荡胡尔沁的歌声,阜新也不会有“蒙古勒津”这样一个美好的名字。至今,这里的蒙古族居民仍愿称这个地方为蒙古勒津,正如杨铁龙所说:“这样叫更有家乡的味道。”
 
    胡尔沁的魅力“不是传说”
 
    “乌力格尔”是蒙古语,意思是“说书”。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无伴奏说唱的,叫“雅巴干乌力格尔”;另一种是有伴奏说唱的,用马头琴伴奏的叫“朝仁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演唱的叫“胡仁乌力格尔”。因四胡在蒙古语里叫做“胡尔”,所以演奏四胡来说书的艺人叫做“胡尔沁”。杨铁龙便是蒙古勒津地区的一名胡尔沁。
 
    关于胡尔沁说书的起源,《蒙古秘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次成吉思汗带领几名部下到克者惕部落赴宴,其中一人在酒宴上豪饮大醉失态。赴宴回来后,盛怒的成吉思汗要杀掉这名给自己丢脸的部下,这个部下急忙对成吉思汗说:“请让我为您说一段故事,然后您再杀我吧。”于是,这个部下拿起一把胡尔,边弹奏边说唱了一段降妖的神话故事,在场的人听得如痴如醉,纷纷喝彩。爱惜人才的成吉思汗于是免了他的死罪,后来还经常带着他参加各部落的交往活动,只是不再让他喝酒,而是让他为大家表演说唱,为酒宴助兴。
 
    杨铁龙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坚信不疑,一再强调“这不是传说,这是真的”。他相信胡尔沁声情并茂的弹唱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即使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会被征服。这位死里逃生的部下是何许人已不可考,不过,阜新的瑞应寺倒是真的走出过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神胡尔沁”的旦森尼玛。杨铁龙说旦森尼玛是蒙古勒津胡尔沁公认的祖师爷,出生在阜新县的佛寺镇,当过喇嘛,记忆力惊人,后来离开寺庙说书。这位祖师爷的足迹遍布蒙古勒津和内蒙古的扎鲁特旗,不仅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书目,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胡尔沁弟子,据说连扎鲁特的胡尔沁祖师朝玉邦都是他的弟子。而他根据唐代野史故事改编的《唐书五传》(包括《苦喜传》、《全家福》、《殇妖传》、《?钠Т?》、《羌胡传》),至今仍是蒙古勒津流传最广、久负盛名的长书。
 
    胡尔让人快乐也让人愁
 
    杨铁龙的说书来源于他的父亲,父亲玛哈是当地有名的胡尔沁。每到农闲或春节时,他们家便会聚集几个艺人拉琴、说书、唱民歌。自幼浸沐在歌声琴音中的杨铁龙逐渐对说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岁那年主动向父亲提出学说书,结果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杨铁龙说,现在回想起来,父亲了解民间艺人生存的艰辛,所以坚决不让儿子走这条路。但是他却异常坚定,常常趁父亲不在,偷偷摆弄他的四胡。后来,父亲发现他的“小动作”,长叹了一口气,认命般地不再阻止,开始教他拉四胡。杨铁龙说:“四胡要比二胡难得多,完全没基础的人至少要学4年才能学会。记得单是《龙虎斗》这一个曲牌,我就练了整整3年。不过这也是所有曲牌中最难的。”学会了上百首的曲牌后,杨铁龙开始背书目。为了掌握更多的书目,他坚持收听内蒙古等广播电台的蒙古语说书节目,还用录音机把节目录下来,一边听一边记,长期坚持下来,厚厚的笔记本都用掉了14本。
 
    1985年,杨铁龙从阜新蒙古族高中毕业后,参加了佛寺镇韩起祥组织的民间剧团,一年后被父亲强行领回了家。父亲骂他不务正业,训斥的话语中有“学胡尔不如学偷儿”的当地俗语,杨铁龙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他理解父亲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对儿子喜爱说书的心情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对儿子的前途又有深深的忧虑。
 
    结果,杨铁龙再次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坚决走上说书之路。但当时正值说书演出市场惨淡,他每月工资根本无法养活全家人。面对生活的窘迫,他曾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但想到要放弃说书,他觉得更加痛苦。思虑再三,他选择坚守。他说:“愁事多多胡尔沁,可我这一生已经离不开它了。每当我拉起四胡,忧伤与辛酸就全部融入了我的胡尔,在琴声中我确实体会到天堂般的快乐。”
 
    日子悄无声息地变化着
 
    蒙古勒津历史上素有“歌的海洋”和“故事之乡”的美誉,谚语称:三人同行,二人是达古沁(歌手),一人是胡尔沁。可如今常年坚持说书的只剩杨铁龙和佛寺镇的韩英福(那木吉勒)两人了。胡尔沁的不断减少固然与现代媒体的冲击有关,但与当地蒙古族语言的流失也有很大关系。杨铁龙说,现在当地大概有20万蒙古族人口,将近10万人已经不会说蒙古语了。四五十岁以上的人还能说得比较纯熟,年轻人好多已经不会说了。而且,乌力格尔演出空间不断缩小、收入不佳也使不少人对学说书望而却步。据杨铁龙说,近些年邀请他去表演的人并不多,即使有演出,演唱书目也多为“短平快”。对此,杨铁龙表示非常忧虑,因为这种现状直接影响到乌力格尔的传承。就他来说,虽然也收了几个徒弟,可没教两年就走了两个。
 
    自从2006年乌力格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他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后,杨铁龙的日子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2010年,他跟着非遗展演队伍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世博会上的演出使他对乌力格尔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2011年,他去了台湾,台北民众对乌力格尔的热情也使他备受鼓舞,连妻子也开始认识到他固守的这片天地是有用的,因为村子里那些通过挖煤富裕的人也没这么风光。今年春天,杨铁龙在阜新蒙语电台录制了60多个小时的节目《寒风传》。他说上一次去电台录书还是上世纪80年代,没想到时隔30年,自己还能再次回到录音室。
 
    更让杨铁龙没有想到的是,儿子杨阳对蒙古族传统文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虽然杨阳能否成为一名胡尔沁还是个未知数,但让杨铁龙看到了民族传统艺术在年轻人手中延续下去的希望。(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曹 洋)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