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鹤发磁音,传奇宛在,谈笑间侠肝义胆,一举扇风云千年。书坛誉满四海,修身德艺双馨,授徒桃李满园,时代留声满怀。
惊闻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不幸辞世,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体同仁、后辈,痛悼之情无法言说,曾记得单先生多次亲临家乡非遗展演舞台精彩献艺,更感念他临终前抱病躯接受数日抢救性记录拍摄,坚持录制口述访谈,为家乡人民和深爱他的亿万书迷留存下足慰后世的珍贵文献、影像。
念兹在兹,情浓情牵,
乡土眷恋,雅俗经典。
世上行当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装文装武装自己,好像一台大戏。从二十多岁名声鹊起的“板凳头大王”,到重出江湖六十下海的北漂岁月,直至年过八旬壮心不已的坚守传承,单田芳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充满了一旦登场便是一生的豪迈从容。
他自幼随父母闯关东至沈阳,五岁时,被母亲(人称“白丫头”的著名西河大鼓演员王香桂)带到书场的单田芳,就已能把《呼延庆上坟》说个大概,到十三四岁,几部长篇大书的“梁子”和“扣子”,已能基本不丢。
单田芳演出剧照
他的学艺与鞍山结缘。1953年单田芳加入鞍山市曲艺团,跟随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等耳熏目染。22岁开板敢讲传统长书《明英烈》,一时之间传为美谈。他兼取赵玉峰的金戈铁马、声色俱烈的恢弘之气和杨田荣的生动细腻、诙谐幽默之精华,从而形成独特的声情并茂、神形兼备的艺术风格。在同辈演员中,已属翘楚。
他人生的跌宕与传奇,均在辽宁留下不息声响。1979年5月1日,时年45岁的单田芳,阔别热爱拥戴他的书迷十年之后,在鞍山回归三尺书台。由一部《隋唐演义》开启了大器晚成的辉煌篇章。扶仗苦涉三冬雪,拥书笑谈四月天。历经人生起落的他,进入个人创作和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携《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 等无数经典,走出茶馆,走进电台,走进电视评书舞台,走出辽宁,走向全国。他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功底、别无分号的云遮月的独特嗓音、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声音造型能力,亦古亦近,能文能武,在庙堂与村野、大义与真情之间,描画出一个绚烂又辽阔的传统文化空间。
《隋唐演义》剧照
他的声音,他的作品,
属于时代,属于人民。
他的牵挂,他的不舍,
留给家乡,留在辽宁。
曾有行内人说,单田芳录制的评书作品超过百部。在2017年,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单田芳进行抢救性记录时,单田芳本人亲自勘正,准确数字应为72套书。由于电台、电视台录制书目有所重合,才有了百部之误。但即便如此,论高产、丰产,单田芳确属当代“评书大王”。
2009年单田芳被评定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童心徜徉云天外,老骥漫游山海间。近年来,单田芳病体沉重,仍不忘体恤后辈,回报家乡,对辽宁非遗保护的历年工作,密切关注,拨冗支持。
2017年9月,在鞍山家中,他连续三天配合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为我们留下长达5.5个小时的珍贵口述,这是单田芳留给书迷和时代的最后一次权威讲述。接着我们循着他的足迹,先后到达沈阳、营口、鞍山等地,对其家人、同行、徒弟等 13 人进行口述访谈并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共整理图片502张,文字28万字,音视频35个小时 ,为这位艺术家留下一部详实、全面、系统的艺术档案。
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进入2018年,单田芳先生病情再次加重,于病床上仍心系抢救性记录工作,再三表示,一旦病情好转,仍要亲力亲为,再续访谈。当他得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请的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北京评书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于9月1日在沈阳开班的消息时,已在人生最后阶段的单田芳委托家人表达良好祝愿,勉励后辈,学好评书艺术,为曲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他的嘱托还在回荡,而他却于2018年9月11日下午3点30分,与世长辞,享年84岁。
“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时代经典傲神州,听众闻声静候。”书接后世再难下回分解,代代美谈口碑自在民心。大师一路走好,评书后辈永远敬重你!辽宁非遗人永远感谢您!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