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李静 创建时间:2018-08-23 10:26:00

广州市民在祠堂观赏巧姐们制作的手工艺品

    编者按:今年七夕节期间,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组织开展了七夕节体验式采访活动,本报记者分赴甘肃省西和县、山东省沂源县、广东省广州市进行实地探访,体验了当地独特的七夕节俗,感受到了地方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在甘肃西和,姐妹们载歌载舞,祭祀祈福;在山东沂源,牛郎织女景区人流如织,人们触摸到爱情的温度;在广州市,人们摆七娘、拜七娘,向仙人祈求的内容已从乞缘、乞巧扩展到乞福。通过三地四天的探访,记者最直接的感受是在各地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民众积极参与并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让七夕这一古老的节日焕发了新的光彩和活力。

    七夕节的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一个延续千年的传统节日是否能在现代化大都市里落地生根?对此,广州给出了答案。在广州,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从未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也从未忘记文化传统,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相融相生,人们尽享七夕节的妙趣与内涵。

    与时俱进的巧娘

    据专家考证,至少从宋朝起,七夕节就在广州城风行开来。1923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的胡朴安所辑《中华全国风俗志》中的《广州岁时纪》《广州之七夕》皆详细描写了民国初期广州地区的七夕节俗,“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等,极钩心斗角之妙……”

    摆七娘、拜七娘和睇七娘是广州特有的七夕节俗,书中描述的便是摆七娘的习俗。七夕节前夕,人们会在家里或祠堂摆设供案,将巧姐们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与各种珍玩进行陈列,供大家参观欣赏。人们也借此比巧竞巧,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体面。广东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乞巧文化协会会长曾应枫表示,在岭南地区,摆七娘活动从筹备到展摆耗时颇长。从七夕前的两三个月,手巧的姑娘和婆婆便开始动手制作,她们会用彩纸、米粒、芝麻等材料制作成花朵、微型器皿等精美的手工艺品;离七夕还有半个月,就要将谷物等放入瓷碗浸泡发芽,制作成“拜仙禾”和“拜仙菜”供奉七娘。

    记者在广州市黄埔区和天河区走访了数家祠堂的摆七娘活动。罗惠娟是巧姐中的杰出代表,善于用纸张、丝网等制作人物和建筑,尤其擅长主题创作。在罗氏大宗祠的供案上摆着罗惠娟创作的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作品。“立春、雨水是耕种的时节,我把小时候大家下田耕地的情景立体地呈现出来。农人是古时的形象,所用的犁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是我们共同的回忆。”罗惠娟表示。

    曾应枫说,最为难得的是这些巧姐能够与时俱进,其创作总是与时代合拍。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七夕节供台上就会出现带有节气元素的手工艺品。现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建设,巧姐们会翻阅资料,把清康乾年间广州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的盛况,用一双巧手一点点捏出来。

    人人都是参与者

    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天河区珠村的潘氏宗祠里张灯结彩,举行盛大的拜七娘活动。“这是一场人与神的对话,是一年一度的盛事。8位参与拜祭的“玉女”都是从网络报名中选出来的,年龄大都是16岁以上的在读大学生。她们焚香祷告求的是心灵手巧和美满姻缘。所有的活动程序是本世纪初在走访了周边老人后,根据她们的回忆逐步予以恢复呈现的。”拜七娘活动主持人潘剑明说,“七夕供案上的物品是严格按照传统来摆设的,茶杯必须是7个、筷子必须有7双,七姐盘里的梳子、饰品等也必须是7份,这些都是为了吸引天上的七位仙女下凡。”

    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辑录的广府新兴歌谣《乞巧歌》真实反映了广州当地民众过七夕时心里的期盼,“乞手巧,乞心通,乞美貌,乞颜容,乞我爹娘寿命长……”潘剑明说,这些朴素美好的愿望是民众的心声,这些习俗是民众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既展示了巧姐的才艺和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民众的文化自信。潘剑明只是一位普通的社区居民,但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当地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天河乞巧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之所以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像潘剑明这样热心民众的参与。几乎每个社区在办节前都会自发成立相关组织,分工承担筹钱集资等事宜。记者看到,几乎所有祠堂的墙上都会贴有一张红纸,写明今年出资人的名字和款项,这是对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一种回应。

    最有意思的是,巧娘们在仪式结束后还会将所有手工艺品进行售卖。在罗氏祠堂里,记者看到墙上贴有支付宝和微信二维码,顾客看上哪个作品可以直接下单。

    当地文化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历史上七夕节俗曾一度被禁止,但民俗并非一纸行政命令就能够禁止的,我们应充分尊重其传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七夕节向仙人求祈的内容已从乞缘、乞巧扩展为乞福等,活动的参与人群也从未婚少女这一特殊人群扩展到所有人群。今天不仅在社区,横沙小学、珠村小学也分别成立了乞巧社团,孩子们从传统的米花、谷花制作一步步学起,至今已培养了几百名乞巧小能手。

    古老文化空间得以保护

    当地的摆七娘和拜七娘活动大都在祠堂举办,供案上首先要摆的是用各种材料做成的村子的牌坊,然后依次是鹊桥以及七姐盘等,摆上牌坊是为了说明在岭南安居乐业的乡民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

    天河区几大姓氏的族谱也证实了他们的祖先是宋代为避战乱南迁至天河珠村、车陂一带的,当时人们聚族而居,逐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古村落。相对安定而闭塞的农耕文化环境,使原有的民俗在这里得以保存。

    黄埔区的朱氏大宗祠是朱氏族人为纪念开村的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玄孙朱澄而建。祠堂始建于宋元年间,历经700多年依旧保存完好。天河区的潘氏宗祠也称珠村大祠堂,始建于宋代,据了解,黄埔军校一期的学生在珠村训练时曾在此歇宿,这里也是当地村民举办民俗活动的地方。

    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广州的一些祠堂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有些已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应该说,这些文化空间得以保护,让与之相依存的民俗活动找到了依托,这是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就提到‘场所’这样一个概念,比如第二条、第二十六条。特别是在单姓聚居的村落或市镇,祠堂是许多非遗项目存续的重要场所,比如广东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下沙祭祖、天河乞巧习俗等,最关键的内容都是在祠堂进行的。”广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王芳辉表示。

    除民众自发地在祠堂举办摆七娘和拜七娘活动以外,由广州市委宣传部等共同主办的广州乞巧文化节也形成了一个个亮点,广州塔为七夕节举办了亮灯仪式,女子成人礼和汉式婚礼得到了年轻人的积极响应,商业中心正佳广场为“赛巧节作品展”开辟了专门展区。正是有了政府和民众的上下联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才成就了今天广州七夕节“灯火到天明”的盛况。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