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贵州90后苗姑娘亮相“代表通道”,讲述竹编扶贫故事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陈李育 杨昌鼎 创建时间:2018-03-05 14:08:00

    “我经历了赤水的脱贫攻坚,是新时代的受益者!”3月5日上午8时15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前,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走上人民大会堂首场“代表通道”,在中外记者的镜头前,面向全世界讲述了贵州赤水竹农通过赤水竹编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杨昌芹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首场“代表通道”上最年轻的身影

  上午8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首开“代表通道”,贵州90后杨昌芹成为当天通道上年龄最小的代表。

  “在场我年纪最小,但是我经历了赤水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也是新时代的受益者。”、“我从事竹编工艺10年,从一个学徒成长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用竹编技艺带动了身边20多个乡亲脱贫致富。”、“现在我手里的杯子是平时喝水的杯子,大家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杯子,但它是我和农民走向脱贫攻坚的一个工具。”、“如今,我们村80%的人住上了小洋楼,60%的人开上了小汽车。”、“要帮扶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必须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和特色资源”……

  在“代表通道”杨昌芹用一个竹编工艺杯向全世界讲述了贵州赤水手拿锄头的农民通过竹编工艺品过上好日子的故事。

竹编杯成为当地竹农的“致富杯”

  她来自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赤水

  杨昌芹来自素有“中国竹乡”之称的赤水,因其气候环境适宜各类竹子生长,竹林总面积超过140万亩。

  为了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赤水市一直在大力开发竹子精加工。竹地板、竹工艺品、竹纤维制品等产业迅速崛起,而竹编就是其中最为独特、最具艺术性的代表,在2014年,赤水竹编被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幅普通的竹编作品,需要一个艺人工作两三天的时间,而更大的作品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有的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一根原本只值十元左右的竹料,在经过竹编艺人的努力后,可以卖到数百上千元,甚至数万元。

  2017年,赤水市正式宣布退出贫困县队列,成为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县级市。其中,竹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资料显示,竹产业已成为赤水市产业扶贫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杨昌芹探索创新出了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

  90后竹编高手

  杨昌芹是“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别看小姑娘只有27岁,却是当地一名竹编工艺的高手。

  赤水竹编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竹编必须选用海拔800米以上深山中生长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慈竹,经过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20多道工序。一厘米宽的竹片,会被分成20根小丝,变成晶莹透明、细如发丝的精细竹丝。经过竹编工艺师的巧手精心编织,这些竹丝就变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早在2007年,杨昌芹就师从贵州竹编工艺创始人、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开始学习竹编工艺。这项工作对年轻人而言,特别枯燥无味,但杨昌芹凭着一股执着与喜爱,做得有滋有味。

  对竹编艺术的天赋加之后天的努力,很快杨昌芹就掌握了一个个复杂的要领,成为赤水市竹编工艺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2014年,杨昌芹在赤水原有的平面竹编基础上,用竹编与生活实用器相结合,探索创新出了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让大众对竹编工艺有了新的认识,以此打开了竹编销售市场的大门。

杨昌芹带上两会的竹编工艺品

  带动竹农鼓起“绿色钱袋”

  近几年,赤水旅游越做越红火,竹编作为赤水特色工艺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如今,一幅竹编画可卖至8万元,在赤水已不是新闻。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政府扶持下,竹编传统工艺创新,生产规模扩大,多民族风情工艺品远销国内外,拓宽了当地农民居家就业增收致富门路。

  为了让更多的竹农通过竹编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杨昌芹举办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近千名贫困群众先后来参加培训,使赤水市的80万亩杂竹有了用武之地。

  由杨昌芹创立的竹艺公司,从一个小加工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带动了当地2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年营业额已达到300多万元。

  “把更多的人培训出来,让他们也能通过竹编发家致富是我的最大心愿。”杨昌芹说。

  对于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表示,此次赴京参会前,她深入到基层调研和走访,收集社情民意,精心准备了建议。她建议尽快启动遵义到泸州的高铁和赤水到重庆的高速公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跟上了,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赤水旅游,赤水的发展将更好!”同时,杨昌芹表示,这次特地把赤水竹编带到两会来,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赤水竹编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也将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发展好竹编工艺,让更多群众靠着这门手艺脱贫致富。

  原标题:刚刚,贵州团这位90后人大代表亮相首场“代表通道”!向全世界介绍:手拿锄头的农民通过竹编过上了好日子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