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藏族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 “宴” 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举行,节期约为一周(5—7天)。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展佛节”。
雪顿节的由来
雪顿节在17世纪以前是一种原始宗教节日活动,民间相传,由于夏季天气变暖,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僧人只能在寺庙念经修行,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雪顿节”又名“藏戏节”
图2 雪顿节活动地点之一:哲蚌寺
164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掌权后,五世达赖喇嘛驻锡的哲蚌寺甘丹颇章宫一度成了西藏地方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成千上万的人涌进哲蚌寺,给五世达赖喇嘛和哲蚌寺的僧人们献酸奶,请求摩顶祝福。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已开始演出藏戏,据记载,参加雪顿节演出活动的是扎西雪巴、迥巴、降嘎尔、香巴、觉木隆、塔仲、伦珠岗、朗则娃、宾顿巴、若捏嘎、希荣仲孜、贡布卓巴共12个藏戏团本。因此,这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藏戏节。
图3 雪顿节活动地点之一:布达拉宫
藏戏渗入到雪顿节的初期,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故人称“哲蚌雪顿节”。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后,每年六月三十日的雪顿节,也总是先在哲蚌寺内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到布达拉宫为达赖演出。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后,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至罗布林卡内,并开始允许市民群众入园看藏戏。这以后,雪顿节的活动更加完整,形成了固定的传统节日仪式。
图4 藏戏表演
200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罗布林卡为中心。
雪顿节怎么过
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
图5 哲蚌寺展佛仪式,僧人们协力展开巨幅佛像
图6 哲蚌寺展佛
雪顿节的序幕是哲蚌寺展佛。那一天,人们天不亮就纷纷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西藏最大的寺庙哲蚌寺所在地更乌培孜山麓,晒大佛的隆重仪式就在这里进行。展佛的时辰将临之际,伴随着响彻山谷的法号声,近百名僧人将宛若长龙的丝织强巴佛像巨幅唐卡从哲蚌寺措钦大殿缓缓抬出,向哲蚌寺西侧的专用展佛平台上方行进。很快,巨大的唐卡由上而下徐徐展现,一时间,佛像前哈达飘飞,景象颇为壮观。巨幅唐卡平日深藏于寺院,从保护的角度来看,定期晾晒是有好处的,因此“展佛”又叫“晒佛”。经过不到一个时辰,大佛被重新卷起,抬回到到措钦大殿敬奉,只有待到来年此日才能再次向世人展示。
图7 雪顿节活动地点之一:罗布林卡
图8 藏戏表演
下午,雪顿节的活动中心移至罗布林卡,中心活动是表演藏戏。藏戏是中国戏曲舞台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渊源流长,表演风格独特。藏戏题材大多来自西藏的民间传说、宗教故事等,演员们身着色彩缤纷的演出服装,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在罗布林卡进行为时一周的表演。
图9 过林卡
林卡,翻译成汉语就是园林的意思。过林卡是藏族人民的一种休闲方式,类似野炊。雪顿节期间,藏族同胞三五成群,到户外搭起帐篷、铺上地毯,摆开青稞酒、酥油茶和各种小吃,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享受大自然中青山碧水的乐趣。
图10 马术表演
雪顿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是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具体表现形式,过好这一节日对发挥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积极意义。(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