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文化部、教育部拓展“研培计划”项目范围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南京开班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焰 创建时间:2017-07-20 09:09:00

    

 开班仪式现场

    7月10日,来自江苏各地基层剧团、演出机构的70多位院团长、知名编导、演员、非遗传承人齐聚江苏省戏剧学校,参加在这里举行的为期20多天的江苏省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此次研培班是文化部、教育部拓展研培项目范围,将传统戏剧人才的培养纳入非遗人群研培计划的首次试点。

    研培班由文化部非遗司、教育部高教司主办,江苏省文化厅承办,江苏省戏剧学校具体负责执行。

    据江苏省戏剧学校校长朱琰介绍,研培班面向江苏全省,同时开设戏曲编导和戏曲演员两个培训班,共70多名学员,涉及京剧、锡剧、淮剧、扬剧、淮海剧等10多个剧种,开设20多门课程和讲座。研培班着眼于“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聘请国内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学者、艺术院团和院校专家进行小班亲授,个别辅导,不仅安排了基础课、拓展课和实践课,还贴心安排学员到南京博物院非遗馆进行参观交流。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与实践”“戏曲剧目解读”“小戏小品案例分析”“戏曲名家讲座”……这些专业又实用的课程深深吸引着学员,与名家面对面的学习交流更是让人充满期待,不少学员早早做足功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学习氛围。

    “我们抽调了全校的骨干力量,集中一切力量办好这次研培班,为全省基层戏曲剧团培养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为增强地方戏曲传承活力贡献力量。”朱琰说,江苏省戏剧学校将以这次研培试点班为契机,打造面向全国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

    20年前,她是这里的一名普通学生,20年后,她作为海门山歌艺术剧院院长,同时也是海门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带领女儿重回母校,内心充满感慨。宋卫香,她此次报名参加研培班编导班的学习,而女儿则参加演员班的培训,这对携手而来的母女同学见证了海门山歌20年的发展历程。

    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传统戏剧剧种,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的海门山歌剧团是此剧种唯一的剧团。1997年,和其他很多传统剧种一样,海门山歌前途迷茫,山歌剧团风雨飘摇,当时的宋卫香作为一名在职演员,咬紧牙关,远离家庭和幼小的女儿,只身前往江苏省戏剧学校寻求提升。20年过去了,海门山歌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宋卫香也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并挑起了海门山歌艺术剧院行政管理的重担。尤为可喜的是,当年牙牙学语的女儿在她的熏陶下,不仅会唱山歌,而且成长为南通市级传承人。

    长期工作在基层,宋卫香时常面临本领的恐慌,她表示一定会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取得真经,回去以后不仅要把学到的精髓带到剧团,还要带到海门的中小学校和社区,把非遗的成果不断扩大,在承上启下中尽到自己的力量。

    开班仪式上,江苏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王健介绍了江苏省文化厅高度重视传统戏剧的保护工作以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江苏省在支持传统戏曲剧本创作、剧团演出、完善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大戏曲的普及和宣传等多个方面振兴传统戏曲艺术,形成了出人、出戏、出精品的良好局面。

    促进传统戏剧在现代生活中的活态传承,代代相传,这就要求传承人一手托起传统,一手牵住未来。文化部非遗司代表岳青表示,作为在此领域的试点班,非遗司将予以跟踪考察,本次试点班的成果和经验将对全国的传统戏剧非遗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