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鹤舞、定家湾茶果、三灶编织……这些一度散落在金湾民间的记忆,在各方的齐心呵护下成为市民耳熟能详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着民族文化。有专家提出,活态传承才能让非遗“长生不老”。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金湾区宣布一个重要信息,将与高校合作,把非遗项目变成产品,让“非遗”也具有造血功能。
采集 跑遍30余自然村寻老人唱民歌
2009年,在由上自下掀起的非遗保护呼声中,郑洲群入职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专职负责发掘、申报三灶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当时,三灶镇的非遗保护项目只有鹤舞,其他的还没有挖掘,保护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项毫无头绪的工作,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民间田野采集。
郑洲群回忆,当时就是每个村召集1-2个老人,组织到三灶的一个酒店,向老人家一一询问,你们村里有什么传统的活动?那次调查一共整理了34项民间记忆,包括徒手开椰、看石纹路打石、徒手摸魔鬼鱼等等。有专家当场评审,否定了20多项,夜喊小孩、烧灯灰治疗拉肚子这些土方子,都否定了。最后采用了定家湾茶果等7个项目。
后期还要进行资料收集、申报,尤其是三灶民歌的发现、收集和申报非遗,过程颇为艰辛。
郑洲群说,与她一同做三灶民歌收集的还有一位从学校退休的梁老师。两个人跑遍了三灶镇30多个自然村,进村就问,你们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有哪些?他们会唱民歌吗……郑洲群和梁老师一起走家串户收集会唱三灶民歌的老人,听老人家唱歌,然后用录音机录下来再收录曲目。“本身三灶的土话和普通话的沟通就有很大差别,而且有些老人年纪大了,牙齿掉了,说话也漏风,一首曲子听录音要听十几遍才行。”
在熬过无数个夜晚,有时听到凌晨2、3点,耗时将近2年,终于收录了300多首三灶民歌,成功申报了区、市级的非遗项目。
保护“文化 旅游”推广非遗
几经专家评审、收集、申报,最后确定的定家湾茶果、三灶民歌、三灶鹤舞鹤歌、三灶八堡歌、花袖、起名、三灶编织共7个项目都被成功列入区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遗期间,金湾区同期对原省级非遗项目鹤舞启动保护措施。2010年,集研究、展示和交流于一体的“三灶鹤舞传习展示馆”在三灶镇海澄村落成。该馆免费对外开放,近几年来先后接待国家、省市领导多人,并接待参观团体和个人5万多人。
珠海非遗还积极走出室外展示,凡是重大节假日、活动,包括非遗项目在内的三灶鹤舞、醒狮等项目,就会出现在金沙滩等知名景区内,为市民表演展示。三灶鹤舞、三灶编织等项目连续多年参加珠海市民间艺术大巡游和展演,“鹤哥鹤妹”的卡通形象已成为大巡游的吉祥物和宣传海报的标志物。
此外,“三灶鹤舞”还先后组织参加了澳门世界遗产旅游博览会、广东省与东盟非遗保护与传承交流展览、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展演与展示、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广东省首届社区文化节、珠海国际赛车暨勒芒洲际大奖赛等文化交流活动,“三灶鹤舞”、“三灶编织”等项目成为珠三角响当当的非遗品牌。
除了旅游宣传,金湾的非遗项目还进入了网络和影视领域。2013年3月,微电影《鹤无双》在国内知名网站多次转载,并获得了2013年国际电影节“魅力城市”短片拍摄活动优秀短片奖。经过长达一年的精心打磨和反复润色,完整记录“三灶歌谣”的纪录片《即将消逝的声音》也已经面世,并在土豆网上线。以三灶鹤舞为素材,创编了《三灶鹤舞》参加广东省文化厅在东莞举办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汇演中勇得金奖。
金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金湾通过文化旅游的形式对外推广非遗项目,不仅使非遗项目获得了更多公众认知,还丰富了金湾的文化名片,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非遗保护方法。
困境 三灶民歌年轻人几乎不会唱
在政府的主导,以及多方力量的支持下,散落在金湾民间的记忆被重新拾起。然而,保护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要让非遗重现旧日盛况仍然面临不少困难。
郑洲群在采集中就发现,对于编织这一项,面临的问题尤为典型。“环境变化了,竹林没有了,要去购买竹篾等材料。此外,编织的程序非常繁琐且艰辛,稍有不小心就可能弄伤手。”郑洲群说,这些问题集中导致了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的尴尬境况。
金湾文体旅游局曾做过粗略统计,如今三灶镇懂得编织工艺的人都在55岁以上,能编织出繁复精美纹理的不到30人。
其他的非遗项目也遇到同样的问题。郑洲群称,在田野采集过程,发现现存的歌手中,年龄最小的已经是67岁,年龄最大的已经是90岁。三灶民歌具有非常强烈的本土特色,非本地人要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为了传承“三灶民歌”,金湾此前曾专门举行此类歌唱比赛,但参赛者大都是老人,年轻人几乎都不会唱。
此外,郑洲群还谈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其实很烧钱。比如说海上龙舟和醒狮,搞一次活动动辄三四百万,请队伍、买龙舟、搭棚搭架,没钱都搞不起来。
传承 在学校成立传承基地
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金湾区一些包括非遗在内的传统民俗尝试不断变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700多年的“三灶鹤舞”过去一直保持“传男不传女”的习俗。
2012年,后继无人的窘况迫使“三灶鹤舞”不得不打破习俗,首度招收女传人。如今鹤舞表演队约20人中,女性占了六七成,成为了主力。
与此同时,金湾区还在考虑如何进一步扩大非遗传承范围。2015年底,金湾投入30万元区内中小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包括金海岸中学、三灶中心小学、海华小学、三灶海澄小学、金湾一小等中小学建立了传承基地。金湾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每年将安排数十万元经费,用于非遗传承基地运作,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主要教授、宣传、传承三灶鹤舞、三灶编织、三灶民歌和定家湾茶果等非遗项目,培养年轻的传承人。
此外,金湾区内企业金茶花巧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传承基地。每年给予巧姐美食合作社2万元的基金,巧姐美食合作社就自主提供场地、材料,每周安排课程对附近的居民、学生等进行免费培训。据统计,巧姐合作社通过采取骨干带徒弟、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加快培养新人,2年来培训各项目传承人约1500人次。
金湾区每年筹有相应的经费保障,保证了鹤舞表演队、三灶民歌队等队伍的日常训练和表演。
借力 市场力量参与非遗保护
“政府投入是一方面,非遗项目如果能走向市场,也会提升非遗项目自身的造血能力。”金湾区相关人士表示,要行政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才能将非遗项目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在这方面,政府和部分非遗传承人也联手做过尝试和努力,定家湾茶果即是一例。
为了推动定家湾茶果走向市场,金湾区相关部门会协助联系到珠海人气较旺的景区展示、售卖。不仅如此,定家湾茶果还在三灶开设了门店,此外还在金湾联系了4家酒店,专门在早茶餐区设立定家湾茶果专区,对外售卖粽子、三丫苦、鸡屎藤茶果等。得到市场的认可,定家湾茶果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
然而,三灶鹤舞等民间艺术非遗项目,在推向市场则遇到更大的困难。广乐博物馆运营单位珠海天下国际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惠萍介绍称,广乐博物馆于2015年12月在金湾区落成开馆,试图探索一条非遗与时代融合、非遗与产业开发互动的非遗新传承道路。
馆藏面积达500平方米,馆藏展品以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展品近千件,包括藏香、藏香炉、藏饰、唐卡等。作为开设在金湾的博物馆,展馆还设有金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展示区、传统手工艺馆、传统美术馆。广乐博物馆还增加了体验式的项目及新媒体的运用。
张惠萍称,博物馆运营一年半,其中一些作品经创意开发,正在走向产业道路。比如,三灶鹤舞系列麻布包,端砚等,在2016年日本仓敷国际文化节,就颇受欢迎。然而,运营广乐博物馆主要还是靠企业投入,截至目前,总计投入超过300万元。
未来 与高校合作把非遗项目变成产品
“非遗如果不转化成产品加以传承,那就变成了文物,传承更加无从谈起。”金湾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谈到,绝不能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
围绕非遗项目的保护,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建议,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明确区分。对于自身已经没有了生命力,没有生存环境的非遗文物,只能按照文物形式保护下来。对目前还有一定生命力,但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如果放任的话就会消失的,这一类非遗项目应该成为政府保护的重点,通过外力创造条件继续传承。
为了更有力地保护和传承金湾区非遗,金湾区预算300多万元,在三灶镇打造一个传统文化的展示馆,增加体验功能,让更多的市民通过生动的展示认识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目前,该馆已经完成了选址工作,正在进行设计方案调整阶段,预计年底可完成建设。
借鉴斗门的打造非遗酒店这一保护形式,金湾区文体旅游局计划与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共同打造一个金湾非遗主题的酒店,配备金湾非遗相关的展示和介绍。
金湾区的这一系列保护动作得到郑土有的赞许。他还建议对定家湾茶果实行生产性保护。他认为这类项目在市场上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通过生产性活动把其产品变成商品,帮助其恢复造血功能,进而能传承下去。但这一类需要政府先期推动,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进行生产性保护之后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金湾目前还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程”的构思计划,通过高校的专业设计,把金湾产品通过艺术创作转化为产品。还计划推进打造非遗舞台节目,通过老百姓能接受的形式进行展示,金湾非遗将成珠海旅游的又一大亮点。
“本身三灶的土话和普通话的沟通就有很大差别,而且有些老人年纪大了,牙齿掉了,说话也漏风,一首曲子听录音要听十几遍才行。”
———郑洲群和梁老师走家串户访问会唱三灶民歌的老人,听老人家唱歌,用录音机录下来。耗时将近2年,终于收录了300多首三灶民歌。
金湾有哪些非遗项目
今年5月,金湾区对外公布,金湾区目前有三灶鹤舞鹤歌、三灶八堡歌、花袖、定家湾茶果、起名、三灶民歌、三灶编织等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鹤舞、三灶民歌、三灶竹草编织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鹤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