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墨韵传风物,彩笔绘吉祥 —— 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冯庆钜(上)
来源:“天津非遗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王义全 创建时间:2020-03-27 10:49:00

春节时挂贴年画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年俗。岁末除夕之际,在家中贴上几幅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的年画,既装点了欢庆红火的新年气氛,也寄托着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我国民间年画产地分布非常广泛,由于生活环境和风俗的不同,各地区年画的形式和风格也各具特色,在全国众多年画产地中,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以其绘制精细、寓意祥和、雅俗共赏的风格,在艺术性和影响力方面最为出众,历来广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是我国年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冯庆钜

现年76岁的冯庆钜是天津杨柳青画社1958年成立后培养的第一批学员,在学徒期间,他曾先后师从张兴泽和潘忠义两位成名老画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杨柳青年画传统彩绘工艺第二代传人。

冯庆钜完整地继承了杨柳青年画传统彩绘工艺,并对彩绘技法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完善,在从事年画绘制工作的五十余年中,他不断探索和完善年画彩绘技法,创作出众多优秀的年画精品。

冯庆钜老师在展览现场表演杨柳青年画彩绘技艺(摄影:赵梵汐)

他的作品用色和谐自然,人物形象活泼生动,展现了非凡的绘画功力和艺术表现力,曾屡获全国美术作品大奖,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竞相收藏。2005年冯庆钜被聘任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

冯庆钜作品《掰瓜露子》

幼年习画

冯庆钜1944年生于天津静海区唐官屯镇,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从童年起,冯庆钜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当时农村的孩子很少接触到正统的美术作品,于是过年时家里墙上贴的杨柳青年画就成了冯庆钜最初的绘画启蒙教材。

杨柳青木版年画《莲年有鱼》

那时杨柳青镇还隶属静海管辖,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家乡年画让冯庆钜感到格外自然亲切,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绘画艺术的种子。每当年节一过,冯庆钜就迫不及待地把墙上的年画小心翼翼地揭下来,垫在画纸下面一笔一划地拓出线条轮廓,熟练之后再照着原画临摹,久而久之,居然也画得有模有样。

冯庆钜最爱画的是年画中的娃娃样和戏出故事题材,画好后就贴到自家墙上展示,亲戚朋友们见了无不交口夸赞。

冯庆钜作品《三岔口》

尽管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绘画才能,但冯庆钜却从来没敢奢望自己今后能从事绘画方面的工作。由于家庭条件的关系,按父亲的想法,冯庆钜小学毕业后就下地务农,帮着分担家里的活计。

然而六年级时的一场突发疾病却改变了冯庆钜的命运,由于他病后身体虚弱无法参加体力劳动,父亲同意让他小学毕业后试着报考初中。因为之前生病耽误了不少课程,冯庆钜的考试成绩差0.3分没有达到初中录取分数线,但幸运的是,恰好此时镇里新组建一所半工半读性质的农中学校,冯庆钜符合招生条件的要求,得以在农中继续他的学业。

报考学员

在唐官屯镇农中学校就学期间,冯庆钜的绘画水平在全校数一数二,他的画经常被老师拿来在全校公开展览,他的绘画才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1959年秋天,就在冯庆钜进入农中半年后,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踏上了专业绘画的艺术道路,并最终实现了童年时的绘画梦想。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天津杨柳青画社面向静海各民办学校招收学员,冯庆钜在学校绘画水平突出,被老师优先推荐去画社报名参加考试。

1960年春节刚过,年仅15岁的冯庆钜就告别了父母,背着行李卷独自踏上征途。考试地点设在杨柳青镇的杨柳青年画工场,与唐官屯镇相距上百里地,需要坐火车前往。

静海唐官屯火车站

春节期间正是火车票最紧张的时候,从未独自出过远门的冯庆钜在火车站排了三天队也没有买到车票,只好又返回学校再想办法,最后幸亏学校春节值班的老师为他买到了火车票才得以成行。火车到达杨柳青镇时已经是夜里十一点了,人生地不熟的冯庆钜无处投奔,只好在火车站挨了一宿,等天亮后经多方打听,才最终找到了考试地点。

面对学艺之初的种种艰辛坎坷,冯庆钜并没有感到沮丧气馁,反而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深造机会倍感珍惜。几轮考试过后,冯庆钜顺利通过考核,如愿成为天津杨柳青画社第一批正式学员。

画社背景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自明末兴起,数百年间街市画店林立,画作精品荟萃,名工巧匠辈出,在全国各地民间年画中独树一帜。清中期杨柳青年画开始流入宫廷,由此名声远扬,各地都争贴杨柳青年画引以为贵,杨柳青年画一度曾达到艺术鼎盛时期。

但自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近代帝国列强的入侵、农村经济的凋敝以及连年战乱影响,杨柳青年画逐渐由盛而衰。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寇铁蹄践踏下,杨柳青年画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许多经营上百年的画坊纷纷停业倒闭,大量珍贵的年画古版遭到损毁破坏。至天津解放前夕,杨柳青木版年画已良工凋谢,后继乏人,其最为重要的年画传统绘制技法也濒临失传的绝境。

《人民日报》刊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保护和传承及时给予了关切和重视,多次组织专家和年画老艺人对杨柳青年画的传统工艺和珍贵古版进行抢救、搜集和整理,使这项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重获新生。

1953年,韩春荣、霍玉堂、张兴泽等几位年画老艺人自发组织建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其后,在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杨柳青年画生产合作社”,使中断已久的年画生产得以重新恢复。

1958年,经天津市政府批准,由天津荣宝斋、天津德裕公画庄和杨柳青年画生产合作社成立了天津杨柳青画社,作为天津美术出版社下属单位,将年画的研究、创作、生产、出版和销售集于一身,成为一家专门致力于杨柳青木版年画保护和发展的专业机构。

天津杨柳青画社收藏的画版

学画粗活

杨柳青画社成立伊始,即向杨柳青镇及静海各镇招募学员进行培养,以确保老艺人们手中珍贵的年画绘制技法得到传承和发展,冯庆钜有幸成为画社第一批学员,从此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刚刚进入画社,冯庆钜被分配在彩绘老艺人张兴泽身边成为其亲传弟子。

张兴泽是杨柳青画社的前身——年画生产互助组的发起者之一,以年画中的粗活见长,在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是全国美协会员和天津市政协委员,1957年还曾作为行业代表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天津杨柳青年画彩绘工具

杨柳青木版年画根据绘制的精细程度分为“粗活”和“细活”,细活运笔细腻繁复,描摹精巧,用工较多;粗活则用笔果断,动作省练,风格粗犷爽利,两者各具艺术特色。冯庆钜跟随张师傅从画粗活开始学起,一段时间之后,熟能生巧,很快掌握了粗活的基本绘制技法,每天能完成好几十张画作。

冯庆钜在彩绘

“画粗活,最重要的是熟练,要放得开。一开始画起来比较拘谨没关系,等到画了十张二十张以后,脑子还没到,手自然就到了,就要这么熟练。有时候染山和地的时候,手就好像甩起来了一样将状态完全发挥出来,那样出来的活有冲劲儿,才算好的粗活。”冯庆钜这样总结画粗活的技巧。

编辑:李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