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向阳沟里的老影匠——记凌源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积山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高旭 创建时间:2017-06-27 15:54:41

图1 徐积山操影表演

山青青,水潺潺。在辽宁省西部的凌源市刀尔登镇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名字叫做向阳沟。村子依山而建,村民傍山而居。这天,正赶上村里的天齐庙庙会,小村子沸腾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骑着摩托车、电动车纷纷赶来,都为来看庙会的重头戏——唱皮影。夜幕降临,几声礼炮照亮了整个夜空,喇叭吹起来、锣鼓敲起来,一位老者手持黄表,神情庄重,口中抑扬顿挫地诵读着表文,这是皮影演出前的请神仪式。这位年近八旬、满头白发而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是今晚唱影班子的班主——凌源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积山。今晚,他将带领徐家班唱响独具韵味的皮影老腔。

图2 在庙会上唱愿影之前,徐积山要上香敬神

  白手起家创影班

六十多年前,凌源影班林立,几乎村村有影班,繁盛时期有一百余个。当地群众也特别爱看皮影,每年农闲时候,每个生产队都要请皮影班子演上几天,因此,凌源也被称作“小乐亭”。

徐积山从小看影,影班子走到哪,他就跟到哪,场场不落。虽然只上过几年小学,但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听过一遍影就能记住。长大后,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看影,而是开始筹划成立自己的影班。他找来当地有名的刻影能手郭永山学习皮影雕刻,一个冬天下来,刻了几十身影身子、近百个头茬。

有了这些家当,他又找来表哥徐栋及当地几位有名的影匠来家里教学,村上只要是愿意学习皮影的年轻人,都可以到他家来学唱影。就这样,几十个人挤在小房子里,在火炕上架起影窗,师傅坐在炕上教,学生站在地上学,越学越起劲,越唱越兴奋。在几位老师傅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唱影的年轻演员诞生了,徐积山挑选了几个学得好的组成了徐家班,开始走村唱影。

图3 村民们观看徐家班的皮影演出

潜心钻研艺精湛

徐班主的影班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讲诚信,定好了哪天来,即使是刮风下雨下钉子,他们也会准时搭台、准时开唱,逐渐得到了周边群众的认可。而徐积山不满足于现状,他用唱影攒下的钱跑到北京、河北等地的影班学习,比如唐山专门做皮影雕刻的作坊“般若苑”。他在那里描下心仪的谱样子,带回家后仔细研究琢磨,使自身的皮影造型日渐细腻、生动。

图4 抢救性记录工作团队进行传承教学片拍摄

为了寻找更好的皮影染料,让影人的色彩长久鲜艳,他四处寻找可利用的颜料提取物。据上山挖金矿的村民讲,山上有许多带颜色的矿石,徐积山就骑着车、拿着铁锹去挖矿石,杂碎磨粉后反复试验调色。这种锲而不舍,再加上老天的眷顾,徐积山就这样陆续从矿石中提取出绿色、红色,用烟灰加米汤融合出黑色……这些独特的配方让他的皮影色泽艳丽又不失古朴,与旁人的相比特色鲜明、一目了然。

革新传承技流长

上了年岁的徐积山如今也更愿意将自己的皮影技艺传授给儿女。儿子徐艳生,女儿徐艳芬、徐艳萍都是从小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的小影匠,现在已成为徐家班的台柱子。徐艳生练就了一手操影的绝活,手疾眼快,马上打斗快捷利落;徐艳芬唱小生惟妙惟肖,唱大悲调更是能让人伤心到骨头里,很有感染力;徐艳萍主攻雕刻,刀口平直,造型逼真,每一身都透着神韵。最让徐积山感到欣慰的是,两个八零后的孙女也都对皮影显示出特别的喜爱。冬季不唱影的闲暇时间里,坐在热炕头上教孙女们雕刻影人,大概是徐积山最开心的事了。

图5 徐积山教孙女徐立娜刻影

图6 徐艳生和徐艳芬操影表演

这场庙会上的皮影戏要连续上演14天,唱完整整一部书。夜渐渐深了,山村显得格外寂静,只有庙会影台上的各路英雄豪杰轮番登场,演得好不热闹。声音低沉、韵调抑扬,这是徐积山的“丑”;音色清透、圆润细腻,这是徐艳芬的“生”;而手法迅速、技术纯熟操纵着皮影的人正是徐艳生。对皮影戏的爱,在徐家三代人的血液中流淌;也正是缘于这种爱、这种坚守与执着,凌源皮影戏在徐家班几代人的努力下越唱越精彩。

后记

2015年文化部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徐积山慢慢走入我们的视野。这位德艺双馨的老影匠,用他的一生守候着皮影艺术。目前,此项抢救性记录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13小时口述史、27小时项目实践和7小时传承教学内容的视频采录制作,同时,整理口述史文字约14万字,成果可喜。

(文字/图片:高旭,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干部。)

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