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 亮相威尼斯
2017年5月11日(当地时间),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军械库和处女花园拉开帷幕。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总主题是“艺术永生”(Viva Arte Viva),中国馆的主题则是“不息”(Continuum—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图2 姚惠芬参展作品《骷髅幻戏图》系列
图3 姚惠芬参展作品《马远水图》系列
图4 姚惠芬参展作品《精卫填海》系列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共有34幅作品亮相威尼斯双年展,包括《骷髅幻戏图》9幅、《马远水图》12幅、与策展人邱志杰合作的《精卫填海》11幅、与艺术家汤南南合作的大型水墨《遗忘之海》1幅,以及《美女骷髅图》1幅,这是中国刺绣历史上苏绣作品第一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
图5 中外观众观赏姚惠芬作品
其中,最让姚惠芬感到满意的,是以南宋名画为蓝本绣制的《骷髅幻戏图》。中间7幅由当代艺术家邬建安设计,由姚惠芬及其绣娘团队绣制而成。这组苏绣作品从技术层面而言,运用传统苏绣的近50种针法作为媒介进行创作,并一反传统运针方式,将几十种传统针法集中在作品中表现矛盾与冲突。
图6 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来源:网络)
图7 姚惠芬参展作品《骷髅幻戏图》局部细节
古老的苏绣要“照进”现实生活,除了要变革内容,重点就是要创新刺绣“语言”,让传统民间艺术焕发新的活力,更好向世界表达。为此,姚惠芬、姚惠琴及其绣娘团队在《骷髅幻戏图》的创作过程中,不断研究、探索传统针法的运针规律和丝线的材料属性,在具体纹路和色彩运用上也大胆突破常规。早先,苏绣中的平针针法多用于服饰、被面之类的花样纹饰,近来则渐被“乱针”“虚实针”等针法取代,不少传统平针针法更被弃之不用。但在《骷髅幻戏图》的绣制过程中,她反其道而行之,将最为传统的平针针法用到极致。
图8 姚惠芬工作照
传承 生生而不息
姚惠芬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自幼耳濡目染,10岁开始学习刺绣,几年之后便在当地崭露头角。几经曲折和努力,姚惠芬遇到了在她后来刺绣路上影响至深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清代苏绣艺术的代表人物、“仿真绣”大师沈寿门下第三代传人牟志红,还有一位是苏绣虚实乱针绣的创始人、苏绣大师任嘒闲。在两位大师的精心培育和授教下,姚惠芬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学艺生涯。她系统学习了诸多苏绣的理论和技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技艺突飞猛进,事业蒸蒸日上。
图9 姚惠芬与合作艺术家邬建安在展会现场合影
提及与姚惠芬的合作,艺术家邱志杰表示,他正是被姚惠芬这种尊重师承脉络而打动。他还记得第一次去她工作室的场景:“别的手艺人会在绣庄里放‘山花’奖,但只有姚惠芬、姚惠琴把她俩的整个师承关系挂在刺绣馆里。比如,乱针绣里,她俩的老师是任嘒闲,任嘒闲的老师是杨守玉,杨守玉的老师是吕凤子;在仿真绣里,她俩的老师是牟志红,牟志红的老师是金静芬,金静芬的老师是沈寿。这些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我想,这种传承机制不就是中国人的‘生生不息’吗?”
每一位中国艺术家都有着各自的师承,每一件小小的艺术品背后,都绵延着艺术发展、代际传承的“不息”文脉,使得传统艺术可以在古与今、传统与先锋的张力中焕发新的活力,也正是在这样代代相传的接力中,聚集起了不息的能量场,“针线不停、语言不死;千年苏绣,生生不息”,或许,这正是中国馆对“艺术永生”这一展览主题的解答。
图10 姚惠芬与外国观众在展会现场交流
突破 首创“简针绣”
在姚惠芬看来,刺绣并非简单重复的技艺,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在传承先师的基础上,姚惠芬注重研究当代乱针绣的风格与创新,在回归传统针法的基础上首创了“简针绣”刺绣技法;运用传统的刺绣语言表现了当代苏州园林的全新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以乱针绣和平针绣的针法组合去刻画写意水墨画的全新气象,在自己的刺绣生涯中取得了阶段性的创新突破,也实现了自己的刺绣理想。
“简针绣”是姚惠芬历时十年探索研究所独创的一种刺绣技法,它有别于传统概念的乱针绣针法技艺,主要理念是融中国传统线描与西方素描技法于一体,以简为道、以简为美,以最少的针法、最素的线色、最精的线条,构成当下苏绣全新的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
图11 姚惠芬简针绣作品—素描少女肖像
图12 姚惠芬简针绣作品—达芬奇自画像
姚惠芬认为,“笔墨当随时代”,刺绣也应该“当随时代”。传统刺绣是不断发展的,怎么创新,用什么去创新,是刺绣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苏绣要发展,必须先把传统刺绣技艺扎实学好,把老一辈刺绣大师的经典作品研究好,把前辈身上的高尚精神继承好,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法、新的想象力去创作出新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突破传统、创新发展。
(文字:江晓雯;图片:除已注明来源的图片外,均由姚惠芬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