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国内外还没有一所正规医院拥有蒙医疗术科。今天,掌握蒙医疗术的医生已经达到800余人,遍布国内八省区,以及蒙古国、波兰、俄罗斯的部分医院。这些变化离不开一个人,她就是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的薪传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乌兰。
蒙医是蒙古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源于公元前的北方游牧民族,18世纪,蒙古族医学家伊希巴拉吉尔集毕生行医经验编创了蒙医学巨著《甘露四部》。作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体系之一,蒙医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由于蒙医许多独特的方药、疗法散落于民间和寺庙中,以秘方、偏方、绝招等形式出现,只有极少的文字记载。到上世纪80年代,蒙医疗法渐成濒危之势。
1986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蒙医专业的乌兰来到原内蒙古中蒙医医院做了医生。
“蒙医五疗方法有着很神奇的效果,医院成立快50年了,还没有人能把蒙医五疗搞起来。我看你挺有闯劲的,你试试吧!”两年后,老院长交给了乌兰一个任务。
“蒙医五疗”是指通过对人体特定部位给予各种刺激来治疗或预防疾病的外治疗法,包括放血疗法、灸疗、针刺、推拿、浴疗等内容。
“《甘露四部》医典之中有一部《蒙医五疗》,是我大学时的必修课。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的心思就是要把蒙医传统疗术应用且发扬光大。”乌兰微笑着回忆当时的情形——除了几包针和几个罐子,诊疗床和办公桌都是借来的,自己和另一位女医生白手起家干起了蒙医五疗。
凭着那本《蒙医五疗》,乌兰发了狠,全家人“遭了殃”——爱人、父亲统统被她当成试验品,被扎得“遍体鳞伤”。后来家人都不干了,她只能拿自己开练。拿自己开练的好处是能体会到扎不准的痛楚,她也立刻明白了为啥病人来一次就不再来了。经历过一次次失败,乌兰终于迎来了她的第一位“回头客”。
“那位患者姓石,腰椎间盘突出,第一次看病是被丈夫背着来的。”乌兰给患者扎完后的第二天,患者自己走着来医院了;第三天,骑着车满街跑了。乌兰在高兴的同时,边继续抱着典籍钻研,边加紧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中蒙医医院蒙医五疗科的患者盈门了。
乌兰和同事们的忘我工作,使内蒙古中蒙医医院蒙医五疗科日渐成熟,散落在民间的蒙医传统疗术——火针、干针、温针等手法被整合到了自治区级三甲医院的殿堂,并且不断创新。该科室也成为蒙医五疗教学科研基地,培养了近千名蒙医医生。
2012年11月,乌兰陪同联合国人类居住署官员和一位美国医学教授一行在鄂尔多斯蒙医医院考察。医院接诊了一位肩周炎已经粘连的患者,当时患者的胳膊已抬不起来。扎针、拔罐、放血……十几分钟后,患者的手就能抓住自己的耳朵。美国教授大为惊异。在考察了内蒙古国际蒙医院的蒙医五疗、蒙医正骨、心身医学互动疗法等之后,联合国官员和美国学者连竖大拇指。
一个月后,乌兰收到了联合国的邀请函:参加2013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城市的繁荣·南北对话”高端联席会议,并代表中国蒙医药事业发展在大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