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跳池歌昼
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和5个小时的汽车,12月6日,班杰军从北京回到了老家甘肃文县铁楼乡麦贡山村。旅途的周折并没有影响班杰军饶有兴致地讲述他在中央美院时的所见所闻,他和家人商量,明年3月要一起去北京参加结业展示。
班杰军,35岁,白马藏族,是文县池哥昼面具雕刻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白马藏族,也称白马人,在全国有1.8万人口,主要居住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境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在进行民族识别时,由于他们穿藏袍、说藏话,所以被归于藏族。实际上,白马人不仅有自己悠久的历史,而且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不同于藏族。白马人会说藏语,却不识藏文;他们不信仰藏传佛教,而崇拜太阳神、山神、火神、五谷神。一些学者经过多年调查和考证,认为白马藏族是昔日氐族的后裔。
“池哥昼”是白马人传承先祖的信仰崇拜,在传统祭祀活动中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一直到现在,每年春节期间,文县白马流域的村寨仍要举行盛大的池哥昼,从农历正月十三一直跳到正月十六。对于白马人而言,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即使是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也一定会在那时赶回村子。每年的池哥昼就像是全村的聚会,村中选拔出的舞蹈者头戴面具,扮成山神、菩萨、小丑等模样,挨家挨户地欢跳,为村民驱鬼除恶、驱邪消灾,以迎接新一年的吉祥和顺。
班杰军所在的村子一共有60多户人家,大都以务农为生。班杰军的爷爷是当时村中唯一会雕刻池哥昼面具的艺人。从儿时起,每次爷爷做面具,喜爱画画的他常会围在一旁看热闹,那时爷爷未刻意教,他也是无心地边看边跟着学。2001年,班杰军从县里的农校毕业后,去四川九寨沟打工,给人做房屋彩绘。汶川地震发生时,他的家乡受了灾,家里的房子全垮了,于是他又跑去杭州打工赚钱。到了该成家的年纪,班杰军回到了村子娶了媳妇,之后便留下务农。自小在山中长大的班杰军性格乐观、质朴,对于生活,他的要求不高,能让一家人丰衣足食便满足了。
2004年,90岁高龄的爷爷已不能再做面具,于是班杰军就自告奋勇接下担子,他说接班纯粹是因为自己喜欢。会做面具也确实没有给他带来什么丰厚的收入,各个村寨过年跳池哥昼时所用的面具大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偶尔会有一些当地的艺术团体找到班杰军,请他做一套面具供演出使用。他说他很享受与木头打交道的过程,农闲时会做一些面具造型的小摆件,作为礼物送给亲人和朋友,其中蕴含着他向神灵祈祷的美好愿望。
这次的北京之行,带给班杰军一些触动。“以前我总觉得做面具很好上手,看得多了自然就能做。但在美院,老师将我和爷爷所做的面具进行了比较,指出了我在处理面具表情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要把面具做好我还要再多下些功夫。”班杰军说,他这次去北京还有个私心,就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白马藏族的文化,但他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是很满意,他觉得老师和同学们问到的一些问题,自己并没有讲得很清楚,这次回来还要向村里的长辈多请教。
此次美院的培训,班杰军需要完成一个“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结业作品,明年3月再带回美院展示。因为对于白马藏族而言,池哥昼既是祖先留下的传统,同时又在当下很好地传续着,要在池哥昼面具中体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班杰军有些犯愁。中央美院教授乔晓光给班杰军出了一个不错的主意,他建议班杰军索性就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展示给大家:农闲时,妻子唱着悠扬的休闲歌(农闲时白马藏族妇女常唱的一种民歌),他在一旁专注地做池哥昼面具雕刻。或许这种还原生活的展示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结合,因为传承不是口号,更无关表演,对于班杰军而言它就存在于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