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县经幡制作技艺传承人格桑纯手工制作的经幡
导读:
在藏区,人们逢年过节都要插挂经幡,象征着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次,搭完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挂经幡,以祈得周围神灵的许可和福佑;朝圣者结伴跋涉荒漠野岭,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经幡,祈求免入迷途遇灾难;江畔湖边人们遍插经幡,以示对树灵水神的敬畏与供奉;生活于莽林峻岭间的人们高悬经幡,以示对山神岩神的虔诚与供奉;在圣迹古刹张挂五彩风幡,表示对神佛祖魂和选取哲贤圣的崇拜与礼赞;在山河路口张挂经幡是希望舟车无碍……悬挂经幡是千百年来流传于藏民族地区的一种宗教习俗,有着自身修行、利益众生的功德。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如同将上面的经文诵读了一遍。哪里有经幡,哪里就有幸福吉祥。
经幡藏语叫“隆达”,“隆”是风的意思,“达”是骏马的意思,所以经幡又称“风马旗”。经幡是一种用棉布、麻纱、丝绸等材料制成的长方形彩旗,多为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色序不能错乱,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藏传佛教又赋予五色为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之含意。一些学者更认为五色经幡还融入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五行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据传经幡缘起藏族先民崇信自然的祭祀山神的仪式。经幡上多印有经文咒语、佛像神马等图案,是西藏古老的苯教文化、藏传佛教的密宗文化,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
拉萨市尼木县经幡历史悠久,经幡制造工艺是在尼木这一区域自有人居住起就有这工艺,苯教发展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使用和悬挂经幡。经过历代人相传,现主要聚集生产地方在尼木县普松乡、尼木乡及塔荣镇个别村组,尼木人盛产经幡闻名整个西藏。5月,我们来到尼木县经幡制作技艺传承人格桑的工坊,感受他对幸福的希冀。
尼木县经幡制作技艺传承人格桑抱着制作好的经幡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价格低廉的机器印制经幡,只有少数工厂还在坚持纯手工方式生产
别看格桑今年才32岁,他12岁就开始师从父亲制作经幡了,目前在大昭寺、纳木错等地都有商铺卖经幡。从小耳熏目染,格桑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印制经幡的手艺。走进他的工作室,放着大大小小图案各异印刷经幡用的雕板,有新有旧。格桑的父亲已经过世,这些旧雕板都是他留给格桑的无价财富。雕板都是自家设计的,格桑至今还从父亲设计的雕板中吸取灵感。格桑笑着告诉记者,现在他做的经幡都采用新雕板,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喜欢尺寸大一点的经幡,以前的雕板显得小了些。
有趣的是,记者发现格桑这里还有滚筒式的雕板,原来这是他的原创设计,有时候印制长条状的经幡,用这个滚筒雕板逐一滚过去,省时省力。现在市场上有了很多机器印制的经幡,价格十分低廉,只有少数工厂还在坚持纯手工方式生产。格桑说,手工印刷一套经幡约需半小时。手工制成的经幡也要比机器加工的经幡贵出两三倍的价钱。但是八廓街里有很多商铺还是会来这里批量购买经幡。很多人喜欢传统工艺制成的经幡,这是因为手工印制的经幡选用的面料是棉布,比机器印制的布料要好得多,传统木板印制的经幡字迹更清楚;更重要的是,纯手工制成的经幡更能体现宗教信仰的虔诚。
格桑对手工经幡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说,国家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人们礼佛的时候自然要用到经幡,传统的经幡印制工艺一定能够很好地继承下去。
格桑还说:“印制经文的木板都是我们选好经文与佛像后,交给专门的木雕艺人雕刻而成的,雕板都要在寺庙‘开光’。在选择经文的时候内心会充满着神圣感,选择的经文都是很有意义的。在印制经幡的时候,每印制一次,都是在礼佛,而且不仅自己礼佛,印制的经幡卖出去后还会帮助很多人向佛祖祈愿以获得庇护,这些都是在行善积德。”
尼木县扶贫开发雕刻绘画、经幡印刷厂由格桑和雕刻绘画能人巴桑共同经营,按照能人带动、贫困户人口就业和招收贫困子女学徒的形式进行运营,现该厂共有8名成员,其中技术人员4个、贫困家庭人员两名,还有两名贫困家庭子女在厂里接受培训。据介绍,该厂的年销售额在25万元以上,除去原料成本,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技术工人年收入2.5万元以上,普通工人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促进贫困人员转移就业,增加现金收入,还有助于传承民族手工艺和贫困人员掌握技能,提升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经幡在西藏无处不在,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轨、祈祷功能的不同有多种形式
论起经幡的来历,伟大的藏族学者根敦群培先生认为,吐蕃军事帝国时代中的军户都要立矛以示荣耀,这是那个年代藏民族表现军记的习俗。在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为了统一管理吐蕃全境,将其划分为“五茹”(五翼),即在全地区范围内设置了五个军政区域,分别为:伍茹(今拉萨地区)、约茹(乃东昌都)、叶茹(南木林)、如拉(拉孜)和附属苏毗茹。上五茹的军马为白鬃灰马及赤色豹纹马,军旗为花边红旗及红色吉祥旗;上下约茹的军马为棕黄花斑马及白蹄赤色马,军旗是红色狮子旗及白色黑心旗;上下如拉的军马为白狮悬天旗及黑色吉祥旗,军马为鹅黄红鬃马及棕色黑鬃马;上下叶茹的军马为赤色火花马及青骢马,军旗为黑旗白心,绘饰鹏鸟之旗及黄花斑旗。幡旗正是在这种习俗中演变成为一种宗教行为,沿用至今。
经幡的组合形式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轨、祈祷功能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悬挂式的,视其环境、地势、用途张挂,可长可短,可疏可密,长者达数百米以上,密者数十上百层悬挂,有的还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数百上千平方米的经幡城。
第二种插挂式的,在竖长方形的纱布或丝巾上印以风马旗图案,一边缝在旗杆上,另一边缀上很多条直的飘带。这些经幡主要插在村口、屋顶、十字路口、山顶或山道上。
第三种就是经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块做,也可以用哈达一样的丝巾来做,将经幡层层系挂、片片重叠而成的撑天大伞般的经幡塔,由几十层经幡呈环状围绕中心嘛呢堆上高大的经幡柱,整体呈现出宽大的金字塔造型,真是蔚为壮观。
第四种是立柱式经幡,常见于寺院、佛殿、经塔、山顶、宅院、神山、圣湖等地。其形制巨大者达数十米,如阿里冈仁波钦神山下的经幡柱、江孜白居寺“十万吉祥多门塔”前的经幡柱等。柱顶装饰有铜铸镏金日月、宝瓶、五彩华盖、牦牛尾,然后就是数十米长条的经幡,在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哗的巨响。
尼木经幡闻名整个西藏,尼木流传着一句俗话:“只要有卖经幡的地方就有尼木人”
在西藏制作经幡的主要分布在尼木县内,拉萨好多卖经幡也是尼木人。尼木经幡手工细致,工艺精湛,尼木盛产经幡闻名整个西藏,西藏境内经幡大部分出自尼木人之手,尼木流传一句俗话:“只要有卖经幡地方就有尼木人”。
尼木经幡为纯手工制作,在经幡上印图案和文字用的刻板是尼木县普松乡产的刻板。艺人们首先在刻板上涂上颜料,然后把各种颜色布料平放在刻板上,用一种像刷墙用的工具开始来回刷,然后把印好图案的布料按照不同需要剪成一块一块。作为西藏的首府城市,拉萨的经幡,形制风格较为统一,图案严谨而富丽,无论宗教感还是艺术感都显得正统一些。雕版偏重严谨、富丽,表现内容很宽泛,小至一字一马一塔、一句咒语,大至描绘“天界神灵居处”、“如意宝树供养图”等。形象纷繁,线条细密,刀工考究,印刷上选布择色一丝不苟。从横贯于布达拉山与药王山之间那一串串万国旗般随风飘舞的风马旗,人们更多能感受到的是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中心所特有的正统气象。
尼木经幡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具有独特的手工技艺,主要用于宗教用途,对藏族人来说不可或缺,广泛流行在西藏境内和其他藏区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质量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变等,人们对传统的手工工艺需求量相对减少。同时,因为制作经幡很枯燥,现在的很多年青人都不愿从事这门学艺。
近年来,尼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抢救性保护,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并认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尼木经幡制造工艺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传承这一工艺,尼木县政府在县城建有民族手工艺园,此工艺也纳入其中进行保护和传承,计划陆续举办经幡制作培训班,开展交流活动。
记者观察:
诗人海子写到:“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五彩经幡不仅在藏区的宗教和人民生活中有无可替代的位置,更装点陪伴了西藏的天空和大地,象征了西藏人民追求美好与幸福的勇气和愿望。在广袤的西藏大地上,在山口、在湖边、在林间看见“风马旗”,就让我们的心跟着它一块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