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让角色活起来――记五音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俊萍
作者:3441 创建时间:2011-08-26 13:49:39

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让角色活起来

——记五音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俊萍

霍俊萍
 
 
    提起戏曲,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兴趣不大,因为对他们来说,看戏远没有看电影、打网游来得过瘾。五音戏是山东的一个地方小戏,知之者不多,不过作为五音戏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俊萍却为它奉献了一辈子。虽然已从山东淄博五音戏剧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她仍然心系五音戏,“希望它的路能越走越远”。自己出演的不少剧目能有很好的社会反响,这是她有信心将五音戏传承下去的主要原因。
 
    五音戏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这一剧种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起来的。该剧种的班社最早每班有演员5人,因而被称为“五人戏”,后改称五音戏,主要流行于山东济南、淄博一带。其曲调接近民歌和劳动号子,伴奏简单,剧目多以民间故事为主。解放后,五音戏不断开拓创新,演出了许多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时代感的历史戏和现代戏,有些作品还拿了国家级大奖。近年来,随着时代和人们欣赏口味的变化,五音戏已渐趋衰落,专业的五音戏剧团目前已只有一家——山东淄博五音戏剧院。
 
    霍俊萍小时候对舞蹈有极大的兴趣,13岁时考入山东淄博文工团当了一名舞蹈演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五音剧团来选演员,一眼看中了眉清目秀的霍俊萍,“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五音戏,但一想唱戏也离不开舞蹈,所以就没有反对。”霍俊萍说,加入五音剧团后才发现,自己对五音戏可谓一见钟情,“第一次听五音戏就迷上了它,因为它带着一股乡土气,感觉十分亲切。”
 
    霍俊萍的老师是五音戏的名角“鲜樱桃”邓洪山。邓洪山被誉为五音戏表演的集大成者,他的唱腔朴实简约、柔和婉转,被百姓形象地比喻为“一嘟噜一穗儿,喜的人掉泪儿”。邓洪山的表演细腻传神,其“飘眉”“送目”“飞老鸹”等技巧堪称戏曲表演一绝。在霍俊萍的印象中,学习五音戏的过程非常传统,不需要识谱,完全靠老师的口传身授,也因此这一传承方式十分脆弱,如果没有后继人才,大师一去也就意味着一个剧种的消逝。幸好在邓洪山的精心培育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下,学舞蹈出身的霍俊萍逐渐掌握了五音戏的精髓。
 
    经过几年的磨练,霍俊萍开始出演一些重要的角色,而她对于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十分重视。在五音戏《豆花飘香》中,霍俊萍饰演一位农村妇女,刚接到这个角色时,她对这个人物没有半点感觉,于是决定去农村体验生活,并选了一个贫困村住了进去。第一项任务是学推独轮车,推车时要往脖子上套一个带子,两手抓住把手,往前推着走,看起来很有形,但学起来十分费劲。霍俊萍刚学推车的时候,没走几步就歪歪扭扭,惹得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来看稀罕。“那种情形也顾不上害臊了,不学不行啊。”到后来,霍俊萍不但学会了推车,还能一口气推上150斤重的东西走上五六里路。不仅如此,她还跟着村里的妇女去卖山货,看着她们一手拿着油条,就着自己腌的咸香椿芽子就吃了起来,生意来了也顾不上满手油,往胸前一抹就数钱。霍俊萍说:“那种喜悦、兴奋、满足的眼光,和我们领工资时可完全不一样。这只有到生活中去才能体会得到,想像是想不出来的。”20多天的农村生活,让她扮演的农村妇女豆花有了魂,让人感到十分亲切。1985年初,该剧受邀进京演出,“我们还接到了进中南海演出的通知,这让我们欣喜若狂,也让大家对自己从事的这个剧种有了全新的认识。”霍俊萍从此更醉心于自己的事业。
 
    俗话说“一台好戏救活一个剧种,一个名角救活一个剧团”,曾经获得第五届和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霍俊萍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不断为五音戏的发展努力着。由她主演的《半把剪刀》在济南连续公演30多场,场场爆满,引起轰动;聊斋戏《窦女》从1983年至今,公演了20多年,已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自从走上领导岗位后,面对地方戏的发展困境,霍俊萍还对五音戏的剧本、音乐、化妆、舞美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这一古老的剧种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要求。例如在化妆方面,她改用淡妆;在表演方面,她吸收剪纸、木版年画、雕塑等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来丰富自己的表演。
 
    一路走来,霍俊萍为五音戏付出了很多,包括自己的健康(其腰椎多次受伤),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她太爱五音戏了,几乎已与角色化为一体。总结自己的舞台经验,霍俊萍说:“要塑造好一个角色,就必须千遍万遍地去体会。角色痛苦,我就痛苦;角色烦恼,我就烦恼。只有经历过这千百次的痛苦,才能让角色活起来。”
 
    离开了舞台,霍俊萍仍心系五音戏。她说,现在的五音戏已越来越远离人们的娱乐生活,原先田间地头一搭班,来听戏的就可以围好几圈,可现在连淄博本地人都很少听五音戏了。她认为,当前要抓好戏迷和传承人才的培养问题。为了培养戏迷队伍,霍俊萍在任院长时,她就经常组织剧团深入基层演出,为的就是不让观众忘了五音戏。她认为,剧种的发展与观众、戏迷的培养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五音戏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多元化的历史时期,还是要多去基层演出,多上舞台,得出去演出才能有生命。对传承人的培养,霍俊萍也非常重视。这些年跟她学戏的不少,但能坚持下来的不多。即使这样,霍俊萍从未放弃培养年轻人。她家的客厅就是教授学员们的场地,有时说到兴奋处,她会经常忘了场地的局限,在家里就甩起了马鞭。(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杜洁芳)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