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梦,还在延续
作者:2778 创建时间:2009-11-11 10:31:40

梦,还在延续


    10月28日,中国第一次大范围的雷琴艺术培训在北京举行,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和全国各地民族器乐专家聆听了来自宁夏的王华杰的讲座。鲜为人知的是,雷琴艺术已是濒临失传的一门技艺。因为王华杰的执著,中国音乐学院将其收录到“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雷琴才迎来了曙光。

  民乐奇葩令人称奇

  20世纪20年代,山东籍著名民间艺人王殿玉改坠胡而成雷琴,演奏方法独特,音色与人声相似,让众人称奇。2008年,天津市还将雷琴艺术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雷琴的有效弦长为125厘米,演奏难度很大,演员不仅需坐着用一根手指弹奏一根弦,还要高高地伸出左手在弦上定音。因此,学习雷琴演奏很难。时至今日,全国会演奏雷琴的,也只有十多个人,专业从事雷琴演奏的新人根本没有。

  我区的王华杰经过多年探索,创新了雷琴的演奏技法,丰富了雷琴的艺术表现力,并创作了《穆斯林的婚礼》、《农家乐》,其中《穆斯林的婚礼》被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收入“中国民乐大系”。

    雷琴相伴苦为乐

  今年69岁的王华杰出生在山西,从小就显现出音乐天分,对各种民族乐器也非常喜欢。15岁时,王华杰与雷琴创始人王殿玉的儿子同在天津一所学校就读,王华杰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中给王殿玉的儿子伴奏。借此机会,王华杰拜王殿玉为师。那时的王华杰对雷琴演奏有了基本掌握,并能演奏出曲目。

  1958年,王华杰加入支宁的队伍。经过长途跋涉,从天津来到宁夏。王华杰起初在宁夏杂技团做学员,月工资只有27元,经常上山下乡忙于演出。当时宁夏交通落后,王华杰记得每次演出,经常喝浑浊的水,坐牛车,睡在老乡家土炕上……在这段艰辛的岁月里,王华杰以雷琴为乐,鼓舞自己树立追求生活的信心。

  1960年,在兰州大剧院,王华杰第一次面对观众演奏雷琴,引起强烈反响。从此,王华杰在西北小有名气。王华杰常说,那个年代,是雷琴让他忘记了一切艰难险阻,并使他的艺术之路开始走向成熟。从那时起,王华杰因雷琴不仅成了宁夏的红人,在全国也是名声赫赫。近年来,王华杰走出宁夏,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还去美国、加纳、法国等国家演出过,而且场场爆满。

  终成正果不言悔

  为让雷琴艺术广为人知,王华杰尽可能找机会让人们了解雷琴。他曾找到国内音乐领域著名专家宋飞等人请教,探寻发展雷琴出路。2001年,王华杰还曾在报上刊登收徒广告。广告一出,有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但由于雷琴表面上简单学起来难,王华杰最终也没有找到适合演奏雷琴的徒弟。按他的想法,徒弟最好来自宁夏。“我50多年都在宁夏工作、生活,宁夏养育了我,宁夏是我的第二故乡,宁夏有我的子女有我的事业,如今我有一门特长,我希望能传授给宁夏的儿女。”王华杰说。

  王华杰招徒的想法一直没有放弃。他继续与国内相关领域的乐器专家一起探讨雷琴普及。他相信,只有知道的人更多,发现人才的机会才更大。经过中国音乐学院领导和国内民族乐器多位专家的帮助,今年10月28日,王华杰和两位师兄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雷琴艺术培训,还举行了雷琴音乐会。音乐会后,很多学生对雷琴入了迷,纷纷要求王华杰传授技艺。

  在中央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美学的硕士研究生徐瑞就也观看了音乐会,而且徐瑞就是宁夏人。徐瑞被王华杰看中,两人结成了师徒。下一步,王华杰表示,他要抓紧时间编创出一批新曲目让雷琴紧跟时代,和另外两位在外省区的师兄将恩师传授的雷琴技艺永远流传下去。

(来源:宁夏网/作者:魏巍)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