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部分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引导传统手工艺往产业化道路上去发展来解决它生存的困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在保证它的活态传承基础上合理发展经济?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界首彩陶为例,剖析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如何合理利用“非遗”资源,实现繁荣文化与发展经济双赢目的。
【关键词】界首彩陶 产业化 核心技艺 区域文化 文化服务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些非遗项目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自它们诞生之日起就是应市场需求而生,而且是围绕市场经济运作孕育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安徽省界首市有一种传统乡土制陶技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它具有质朴、粗犷、敦厚等皖北区域文化的特点,在艺术上它有“唐三彩”遗风,还吸收了戏曲、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语言,在全国制陶工艺中风格独一。能否合理地把该项目推向更广大的市场,在不破坏该项目文化特质的同时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产业化?这是界首彩陶从业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
图1 界首彩陶国家级传承人卢群山正在进行手工拉坯
一、发展产业需守住核心技艺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独特的风格及人文属性应该与它的“核心技艺”密不可分:首先,从练泥、制坯,再到造型、刻画、挂釉,最后到烧制,全凭手工技艺完成。其次,界首彩陶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天然的黄胶泥,当地窑工又称作“黄河淤”,即黄河泛滥沉积下的可塑性强的黄色粘土。第三、界首彩陶器表的装饰刻画图纹吸取了丰富的戏曲元素,人物造型夸张、形式洗练,情感表现热烈直观,其内容情节皆当地民众喜闻乐见,且准确表达当地民众普遍接受的善恶观念。这三种“核心技艺”或者说要素应该是界首彩陶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之所系,也是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所要珍视的灵魂。
当前,把界首彩陶推向市场,实施产业化发展,也未必不可,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必须坚守它的核心技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非遗”适用于产业化,“非遗”的产业化,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不能一刀切。2012年,文化部重点推动“非遗”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正是直面“非遗”如何永葆发展活力的问题。然而,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合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国家鼓励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的“非遗”项目仅限于原先即是以生产实践的方式存在的,有着商品经济属性的这一部分“非遗”项目。它们本身具有产业化历史和需要,自古以来就是作为交换的商品,具有商品生产的行为。像这样的“非遗”项目,是可以继续保持其文化形态,往产业化方向发展的。[ 邱春林 《“非遗”对接产业,有些底线要坚守》文汇报/2016年/3月/22日/第011版]界首彩陶原先就是以生产实践的方式存在的,在保持其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它是可以往产业化方向发展的。
图2 三彩刻花刀马人纹酒坛(现代 作者:卢山义)
二、发展产业还需重视区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用这句话来描述非遗与区域环境之关系,也是非常确切的。在祖国广袤大地上,从南至北,自西向东, 有56个民族,他们分别都有不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正是这些“不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考察界首彩陶的发展历程,自然地理因素是不可或缺的观察要素。界首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豫皖交界处,淮河的重要支流颍水穿境而过。据《元史·河渠志》记载,元仁宗延祐年间黄河曾严重泛滥,影响颍水小流域。制作界首彩陶的主要原材料——黄胶泥,即历史上黄河泛滥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当地窑工称其为“黄河淤”。正是有了这种适合制作界首彩陶的主要原材料——黄胶泥,界首彩陶才才再这块土地上产生,并始终服务于民众生活,保持强劲而绵长的生命力走到今天。
图3 三彩刻花开光“福禄寿禧”罐(清代)
界首彩陶未来如何传承、发展?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于文化与经济并重的道路?如何赢得更广、更大的新兴市场?最重要的是不能脱离地域环境的自然条件和文化需求,不可抛弃自己的根基。因此界首彩陶在保护与发展的双重使命下,落实非遗“就地保护”的原则就是要保证它的原材料不变,保证界首彩陶的工艺特色不变,保证商品生产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关联性不变,一句话,就是要保存它的地域文化特质。
这一方面可借鉴的例子也有,甘肃庆阳香包被誉为“黄土地上的一朵奇葩”。主要非遗保护单位在当地成立了庆阳香包产业集团公司,香包的生产基地建在庆阳,就地生产,并在北京组建了庆阳香包锈制品北京销售中心,把家家户户锈制的香包集中收购起来,通过代为销售等商业运作传递到世界各地。甘肃庆阳香包把北京作为销售中心,是因为北京这个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能力,正因为有这些巨大的消费群体存在,才使得庆阳香包的销售稳步增长。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分开,既保证了非遗项目的文化特质,又拓宽了销售渠道。
不论市场拓展到哪,能否赢得消费者主要看你的文化产品是否具有鲜明特色,观赏性文化产品在消费市场的定位需要准确把握,尽管消费市场对生产方向有直接的牵引力,但应牢记是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需要有一定的主动性,该主动为市场创造具有文化魅力的产品。
界首彩陶与庆阳香包类似,都是传统工艺美术制品,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发展,界首彩陶凝结了当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祝福,并且也创造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艺术样式,也正是因为具备这一人文与艺术特征,它们也可以超越区域经济的限制,成为全民皆能共享的文化遗产。
三、发展产业更需加强文化服务
文化为旅游助力,旅游产品是文化的载体。手工艺这一类非遗项目,只要建立在保证它的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是可以与当地旅游相结合的,不仅能宣传和提高它的知名度,弘扬地域特色文化,打破界首彩陶“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境地,同时还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日本的传统工艺品,除去博物馆展出、商店出售和老百姓生活中使用的,还有就是在旅游景点作为纪念品出售,这些散发着工艺文化精神的传统工艺品依然如故地在多个方面默默无言地发挥着作用。这样的现状,与日本朝野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努力和悉心呵护是分不开的。[徐艺乙:《日本的传统工艺保护策略》 第二届中国非遗保护·苏州论坛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第163页 ] 这让我想起在国内也有几个鲜明的例子,如: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它的制作沿袭和继承了传统的工艺,在销售方面又与旅游结合,当地政府以木版年画作为招牌把杨柳青镇打造成为旅游基地,甚至杨柳青镇的公交车站的柱子上都印有年画,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都是奔着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来的,年画销售量大大提高。过去天津有一句老话:扫舍之后,便贴年画。也就是说年画是在过新年的时候才贴,销售的旺季也就是在年底。可如今杨柳青年画不光是在过年的时候用到,前来旅游的游客在平时就会购买,当做纪念品或买回去放在家里做装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销售量。在杨柳青镇年画传承人现场展示年画制作方法,旅游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让人们零距离去了解国家级非遗项目,体会地方文化的艺术魅力。政府和当地业界的这一做法,让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知名度至少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好地保护了文化遗产,同时又增加了年画的销量,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山西东湖陈醋在项目保护和市场化发展方面也很值得大家去借鉴,东湖陈醋全国销量领先,但醋厂的厂长和员工们不忘初衷,坚持用高粱、大麦、豌豆、麸皮、谷糠纯粮加手工传统古法酿造,保证了核心技艺不变,守住了底线,守住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个称号。东湖醋厂建立了东湖醋园,常年迎接前来参观的游客和学生,并耐心对他们一一介绍,前来参观的小学生居多,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和认识山西醋文化,在孩子们心里深深打下烙印,真正地让每一位游客感到不虚此行。这又是一例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成功的典范。
以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和山西东湖陈醋的发展方式为借鉴,界首彩陶也可以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界首市又称“小上海”,是安徽省县级市,风景名胜有油坊街木楼、大黄庙、翰墨文化园、臧家公馆、界首清真寺等,这些旅游景点与界首彩陶牵手接轨,能充分激发出旅游的魅力和文化的影响力。那么如何更好地使界首彩陶与旅游对接?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界首彩陶可以根据它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制作一些适合在景区出售的彩陶纪念品,供游客购买留念,不但可以提高界首市的知名度,还能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界首彩陶文化园需要对外开放和政府大力宣传,吸引游客前来参观的目的绝不仅仅只是让游客购买彩陶,还可以让游客到传承人所在地,倾听他们讲述当地界首彩陶的历史与文化、内容与形式,观赏界首彩陶的制作方法。通过非遗产品与旅游业的巧妙结合实现界首彩陶产业和界首旅游业的合作共赢。
文化产业作为最具有活力的经济部门,具有创造财富、扩大就业和增加收益的潜力,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是发展中国家新的选择路径。但是把界首彩陶这个“非遗”资源开发为旅游产品有一个前提条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它的保护与传承,把它与文化创意衍生品严格区分开来,处理好与旅游产品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的原则,否则就背离了我们非遗保护的初衷。
总之,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要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保持其生命力,就必须尊重它基本的文化属性,在此基础上让它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做合理衍生。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不要完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在扩大文化消费的同时把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