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丈宣的诞生
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简介
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这一非遗项目大致分布在哪些区域?

方坤: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保护范围,它有保护区域和核心区域,我们泾县作为宣纸的原产地,整个县域范围内都属于宣纸保护区域,包括我们宣城市部分的县市区也有一部分的宣纸生产,但是主要的核心保护区在我们泾县有两大块,一块就是传统的宣纸保护核心区域丁家桥镇,还有一块是红星宣纸集团所在的区域乌溪镇。我们泾县还有零零散散其他的乡镇,也有宣纸生产。

所以,核心保护区我们大致分了两大块,一块就是以丁家桥镇小岭村许湾这个地方,[ 丁家桥:丁家桥镇位于泾县城西南10公里。东邻泾川镇、黄村镇,南靠黄村镇,西接云岭镇,北界泾川镇和南陵县。]这是宣纸的原产地,是曹大三当年生产宣纸的地方。[ 曹大三:是安徽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曹氏先祖,为避战乱,他于宋末率部分族人自南陵县绿岭虬川迁居小岭,以蔡伦术造纸为生业。]现在许湾、小岭的生产基地,不光是非遗保护单位,也是我们文物保护单位,许湾这个地方历史上的纸槽都保留下来了,是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两者有机的结合。这个宣纸槽是清代的,都是用青石板制作的,现在已经作为一个旅游景点面向社会开放。还有一块就是我们现在位于乌溪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这两块是核心保护区。


中心: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在本地主要得到了哪些政策法规的支持?

方坤:作为当地政府,我们在宣城市人大指导下,出台了《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现在已经颁布实施了,《条例》的出台使我们非遗保护,特别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宣纸制作技艺的保护,做到了有法可依。作为地方政府颁布的法规,在我们泾县只有两项,在宣城市也就两项,其中一项就是这个条例。

现在我们整个宣纸保护,不光是我们非遗这一块有行动,在工信系统中,宣纸作为泾县的龙头产业,国家也给予一定法律的保障。当然这个条例与我们《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是相吻合的,所以从省到市都有关于非遗和宣纸技艺专门的法律保障,这也让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

《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是宣城市人大主持的,相关部门比如经信、人社、文旅部门等等,以及中国宣纸协会、文房四宝协会都参与了调研。这个涉及面很广的,因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不光是我们非遗保护单位这一块在跟踪服务,同时宣纸行业也涉及规模以上企业、环境保护、污水排放、河流生态,所以条例中对于这些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包括对山场、对林场、对水源地,它都有具体详细的规定。

我们泾县这一块政府部门,特别是我们县政府,对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还是很重视的。我们每年县政府各单位做财政预算的时候,都有专门的非遗保护经费,经费虽然不多,但是体现了政府的关怀,体现了党的关心,所以我们还是感到自豪。特别是近两年,我们县政府拨出专款用于非遗保护,我相信随着非遗更加深入人心,更加为社会所接受,我们各级政府特别是我们县政府对我们宣纸技艺保护的投入将会更多。

现在我们各个乡镇也高度认识到宣纸对于当地经济的推动发展作用。县委组织部有一个部门叫人才办,现在他们对我们宣纸技艺传承人也有专项资金保护。所以宣纸技艺的保护现在不仅仅是我们非遗中心一个单位在做,我们党委政府各个部门其实都在行动当中。


中心:通过多种保护措施的实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在泾县当地取得了怎样的保护成效?

方坤:这个成效当然是体现在我们非遗保护的认知和行动上,原来我们非遗申报,特别是传承人申报,老百姓基本上都不知道,一方面是宣传的力度不够,第二个老百姓的认知程度也不够。大家都以为我一个宣纸手工技艺人,我自己会做就行了,没有这个意识,现在就不一样了。

现在随着宣纸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我们现在每年县级申报非遗传承人时,大部分都是宣纸、宣笔制作方面。老百姓一旦接受了,这个宣传力度一旦达到了,很多曾经参加过宣纸制作但后来放弃了的人,现在知道国家对宣纸技艺、对非遗有保护政策、保护措施出台,现在又“凤还巢”了,在外面打工的又回来了。

我们宣纸生产一个最大的瓶颈,就是我们后继乏人。大家都听说宣纸制作叫“水深火热”,青年人都不愿意干。现在随着非遗传承被老百姓接受,宣传力度的加大,现在很多人也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特别是有些私营的从事宣纸生产的,它的工资也很高的,当然它的劳动强度也很大。

后继乏人这个局面还没有彻底扭转,我们下一步对非遗传承人的申报,特别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工人,我们还要加大力度。就像我们在宣城工业学校看到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学校每年都大量招生,特别是宣纸班,目前为止已经招了三届了,每一届三十多人。现在这个学校的宣纸生产车间,包括捞纸、晒纸、剪纸的生产车间都有。

当年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跟我们宣城市工业学校达成了一个战略合作,公司对这个学校的生产设备提供保障,比如对捞纸车间、晒纸车间的基础设施进行保障,派技术工人进行现场指导,这个学校就负责招生,学生就在这个学校宣纸班里面学习生产技艺,毕业以后全部打包到宣纸集团公司去上班。

这个政策是非常好的,这个生源对促进我们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一个很成功的模式,到目前为止这个学校虽然宣纸班招的学员数减少了,但是宣纸的兴趣班,作为兴趣这一项内容,学生还在增加。


中心:您觉得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困难和前景分别是什么?

方坤困境嘛,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方面,一个就是后继乏人,愿意从业生产,心甘情愿、不投机取巧地去从事宣纸生产这样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现在从事宣纸生产的大部分都是40岁、50岁、60多岁的,青年的也有,但是相对来讲很少。“传”和“承”这两个字是一个学问,这要我们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通力协作,才能把这两个字、这一篇文章做好。当然我相信随着非遗的普及,宣纸的影响力、美誉度的扩大,我们以后从事宣纸生产的人即使少,但还是有的。当然后继乏人这个问题不解决,对我们造成的宣纸生产困境,现在已经逐步地显示出来了。我们不能等到人才枯竭了再来想办法,那已经迟了。现在好在我们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有这个共识,相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后从人员特别是薪酬这一块的提高,提高他的政治待遇,提高生活待遇,这个局面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