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人怀揣一颗匠心,在专注与执着中,用他们的精湛技艺成就了宣纸,也为守护中华锦绣文明贡献了力量。
一、原料加工粗中有细,漫长、繁复、严格的工艺成就宣纸的品质
原料加工尽管不在“捞、晒、剪”三大核心技艺范围内,但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他环节。缺少好的材料,后续的成纸制作和宣纸特性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
传统的宣纸制作,原材料加工的时间所占比例最大,流程最为繁复,工作也最为艰辛,是不折不扣的苦差事。但看似粗糙、艰苦的原料加工,却粗中有细,各个步骤环环相扣、井井有条,每个细节都有其作用,不可马虎。以处理沙田稻草最初阶段的扎草把为例,外人眼中简单的打捆,实则大有讲究,要为后续端料、蒸煮、摊晒埋好伏笔。打捆时既不能太松,否则易散落;又不能系死,否则蒸煮时不便叉挑,摊晒时无法拆开摊平。仅扎草把这一项工作,就需要数月甚至半年左右的实践才可胜任。又如摊晒阶段,不仅时间、次数要足,摊开原料时要求平整、均匀,才能保证皮料、草料充分接受阳光、雨水的洗礼。
图1 沙田稻草加工
粗中有细还体现在原料加工的科学性上。宣纸的两大制作原料——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前者富含长纤维,茎皮优质,绵韧易剥;后者富含短纤维,纤维均匀。在漫长的加工过程中,二者特性得到充分融合和发挥,使宣纸在微观层面呈现出长短纤维互为骨架与填充、相互交织的状态,并使纸张具备较好的存水导墨特性,达到“墨韵万变”效果,能够与元代以来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追求意境与韵味的审美特征完美结合。
皮料和草料都要经过三四次碱水浸沾熏蒸,处理成燎皮和燎草。浸、蒸所用的碱,有石灰或纯碱,呈相对弱碱性,学界称之为“弱碱多级蒸煮”。通过这一方式,可把宣纸原料中的果胶、木质素等杂质去净。弱碱蒸煮配合摊晒时的日晒雨淋,处理过程缓慢、柔和。这些都是宣纸具备较好书画性能和较长寿命的重要原因。
图2 板坑燎皮厂工人装锅
原料的加工,不仅是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的融合过程,更是对宣纸人的历练。工艺繁复、严苛,必有其因,其中蕴含的是宣纸人善待材料、物尽其用的理念和实践,以及减少返工、提高质量与效率的必然要求。
二、技艺精妙,心手相传
在长期的实践和传承中,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实践者们总结出许多经验、心法,帮助自己和他人领会其中要义,如捞纸环节中的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胸”“抬帘的要活,掌帘的要稳”“放帘要做筒,起额要平,掀帘要像一块板,传帘要像筲箕口”等口诀,以及晒纸环节中“吊角、托晒、抽心、半刷、破额角、挽刷、打八字、挽刷、破梢角、破掐角、收窗口”等刷路要领。但尽管如此,很多细节和技巧在操作时仅有毫厘之差,结果却千差万别,其成败全凭艺人心中之意与指尖之感,只有在经年累月的反复实践中,才能准确掌握并完成。
图3 泾县宣纸厂历史图片
以捞纸为例,两次捞纸的目的分别是上浆、补浆,但纸槽中纸浆的浓度会随着捞纸次数而逐渐减少,因此捞纸时对每一捞时间、力度、纸浆量的把握都需要见机调整,才能确保每一张纸的质量、厚度趋于一致。这种变化往往以克为单位,区别只在毫厘之间,却能被优秀的捞纸工了然于心,手到即成。
三、道法自然,尊崇时令,和谐共生
宣纸传统制造技艺同中国传统技艺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都尊崇时令,秉持道法自然的原则。在原料的索取上,每年的霜降到次年的惊蛰时节,青檀树进入休眠期,才是青檀枝条的砍伐时段。砍伐时,要从枝条的两边下刀,避免刀口紊乱,刀口要呈元宝状,创口要内比外高,避免下雨时存水、腐烂。被砍伐后的青檀树,须进行修桩,清除残苗细枝桠,以利于春季桩头发芽和生长。通过这种方式,青檀树得以长久、有序生长,当地人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宣纸原料的永续获取。宣纸生产过程中的不少工具,也都取之于自然,纸帘、帘床、刷把等工具,使用竹丝、松毛等材料制作而成,与宣纸存有天然的亲和感。
图4 传承人用刷把进行晒纸
宣纸原料加工阶段,当地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通过多次上滩摊晒,让皮料、草料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在阳光、雨水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原料中的杂质被逐渐去除,原本发黄的皮草料,也逐渐自然褪色,形成成纸时的洁白颜色。
图5 燎草厂工人晒草
晒纸、剪纸过程中产生的废纸、坏纸也不会被浪费,它们将被制成纸浆“回炉再造”,进入新一次的制作过程,迎来第二次生命,充分体现出宣纸人珍惜材料、爱护宣纸的品质。
无论是原材料加工还是成纸制作,不仅历时长久,过程也充满艰辛:原材料加工要在不同季节面对烈日、雨水、寒风,在田地、山坡、溪流中肩挑背扛、奋力劳作;成纸的各道工序虽在室内完成,但捞纸师傅的手要在寒凉的水槽中千万次地重复出水入水,晒纸师傅每天要在四十多度的晒纸房内与火热的焙墙“亲密接触”……但无论过程多么艰辛,他们始终怀揣匠心,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技艺充满敬畏,在坚守中诠释和践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