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丈宣的诞生
传承

据光绪十九年( 1892 )修撰的泾县汪氏《西园家谱》记载,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由旌德“迁石川松木坊(今漕溪)”从事宣纸生产。元末明初时,汪氏衍庆公“避乱迁宣阳都中郎坑。”明朝的漕溪七里坑有“太和庄”宣纸棚,棚主被誉为“汪百万”。这是宣纸发展史上最早发现的传承记载。《西园家谱》赞衍庆公“才可大用,志惟乐田。遭时之乱,凤隐龙潜北山之北,中郎之坑。本深枝茂,荣泾耀宣……”其后代汪大谦创制了“汪六吉”宣纸,驰名于清代中后期。

据民国3年(1914年)重修《小岭曹氏宗谱》序言载:“泾,山邑也,故家大族,往往聚居山谷间,至数千户焉,邑西二十里曰:小岭曹氏居焉。曹为吾邑望族,其源自太平,再迁至小岭,生齿繁夥,分徙十三宅。然田地稀少,无可耕种,以蔡伦术为生业。故诵读之外,经商者多……”这两大家族为宣纸技艺传承谱系提供了较为明晰的乡邦记载。清初储在文宦游泾县时所作的《罗纹纸赋》中言:“弥天谷树,阴连铜宝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轻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曹溪之工致。”在叙述宣纸原料产地、生产场所等内容时,赞赏了曹溪所产宣纸的质量,与传承谱系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泾县志》所载巡按直接从泾县宣阳都提调宣纸,宣阳都在泾县东部,是汪氏集聚区,这一重要的贡纸历史信息,与汪氏的传承有极大的关系。

清乾隆年间《泾县志》上还记载“……曰罗纹,赵氏新仿古式;曰卷廉,闱墨所用;曰连四,曰公单,悉常用。俱出湖北冲、慈坑、宋村、小岭诸处。”其中提到的信息至少有五项,一是在康熙戊戌(1718)后,由内差采买,布政司解送。二是每年从泾县发走价值30000两白银的宣纸,按照当时的物价折算至少有100吨宣纸。三是产地除宣阳都的湖北冲、慈坑、宋村外,已扩充到小岭。四是提到了宣纸品种,其中的金榜、潞王、白鹿、罗纹等品种一直沿用。五是提到赵氏制纸,比此前的汪氏、曹氏更为可靠,因首次在地方史志中出现某个宗族制纸信息,而汪氏、曹氏制纸传承只是出现在乡邦文书(宗谱)中。在传承谱系中,晚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记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亦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则宣城诸葛氏亦或精于造纸也。”这两个比乡邦宗族文书更为可靠的文献说明宣纸制作除了赵氏,还有诸葛氏等家族制作。尽管后续文献资料及传承中没有赵氏、诸葛氏两个家族与宣纸技艺传承有过高的关联度,至少在当时留下了一定的传承脉络,为宣纸传承谱系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千百年来,宣纸传承一直与国运相连,国运盛宣纸业旺,国运衰则宣纸业退。清代同(治)光(绪)以前,宣纸技艺的传承主要以泾县的由道乡(含宣阳、里仁二都)、九都至十一都、官盖乡、震山乡等地,现地名应为泾县的蔡村、榔桥、汀溪、泾川、丁家桥、茂林、桃花潭等地,根据早期《泾县志》记载,纸品最优的应为由道乡的宣阳都,进贡给朝廷的宣纸大多出自于此。清末有两次战争对宣纸产业的影响巨大,直接改变了宣纸传承关系。

 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太平军为扩充势力范围,在泾县与清政府军队先后鏖战11年,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造纸业受到巨大冲击。所幸同(治)光(绪)以后,宣纸制作技艺稍得恢复,从大范围传承集中到曹氏一个家族传承,曹氏也因此将传承脉络延续的更为清晰,成为传承100多年并影响宣纸技艺发展做出绝大贡献的宗族,也将宣纸制作的规模、影响推向一个高峰。在清末民国初年,局部的社会稳定再次唤醒了宣纸产业的发展步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国门被外强洞开,各种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宣纸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由此在国际展会中获奖而占据了一定地位。

第二次是日本全面侵华后,国土沦陷,战火所及,民不聊生。泾县的社会经济秩序一片混乱,宣纸生产再次遭受重创。抗战胜利后,泾县交通依然不畅,宣纸外运时间长,厂家资金周转困难,货物积压,生产难以维持,只有少量的宣纸厂家虽坚持生产,却无力精工细作,产品廉价出售。再因国民政府经济崩溃,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工人无以养家,厂房设施无力维护,原料基地荒芜。1949年前后,全县宣纸业全部停产,宣纸工人有的改行,有的逃荒外出,有的依靠砍柴艰难度日。

新中国成立后,泾县人民政府组织当地宣纸艺人恢复宣纸生产,成立了“泾县宣纸联营处”,先后更名为“泾县宣纸厂”、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在政府主导下,中断半个世纪之久的宣纸传统技艺得到恢复和发展。虽然师傅带徒弟仍是主要的传承方式,但在政府厂房、设备、制度、工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宣纸技艺进入有序的传承阶段,工业生产线的引入,使宣纸传统工艺分工更细,降低了捞纸、晒纸等核心工艺的劳动强度,从事宣纸相关工作的人员增多,保护和传承有了更多的群众基础。

 2009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为契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指引下,宣纸传统工艺得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存续状况

宣纸制作技艺一直以集体方式传承。目前,集体传承单位有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泾县三星宣纸厂、泾县桃记宣纸有限公司等16个代表性企业,年产宣纸约800吨左右。这种国有企业和家庭式作坊并存的形式,构成了宣纸产业的独特风貌。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位;县级传承人12位,其中女性占到22%

宣纸是中国书法、传统绘画的理想用纸,因此书法家、中国画画家都是宣纸的主流消费群体。现在,许多大中城市都分布着售卖宣纸的店铺,互联网上也有网店销售。


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性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先后于201110月和20145月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原中国宣纸集团)于2011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宣纸之乡——安徽泾县,创建于1951年,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宣纸生产企业,现有员工约1300人,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年产宣纸600吨左右,占宣纸行业产量80%左右。其下有两个宣纸生产厂、三个原料加工厂、一个宣纸文化园、一个宣纸博物馆,还有一万多亩青檀林基地。近年来,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以传承宣纸文化,服务于中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坚持“做好每一张纸,为中国文化发展做贡献”的理念,逐步解决了传承、原料、环保、产能等瓶颈难题,使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由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宣纸文化园,不仅是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习基地,也是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走向多元化传承并较好地融合旅游进行深度开发与推广的一种经营模式。

代表性传承人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认定级别 现有级别认定时间(年)
邢春荣 汉族 1954年 5月 国家级 2007年
曹光华 汉族 1954年9月 国家级 2018年
孙双林 汉族 1967年 9月 省级 2008年
朱建胜 汉族 1967年 12月 省级 2008年
汪息发 汉族 1971年 10月 省级 2008年
郑志香 汉族 1970年12月 省级 2008年
罗鸣 汉族 1972年8月 省级 2011年
周东红 汉族 1967年1月 省级 2019年
曹建勤 汉族 1963年5月 省级 2019年
卢一葵 汉族 1956年11月 市级 2010年
毛胜利 汉族 1969年5月 市级 2019年
李正明 汉族 1978年1月 市级 2019年
卜善海 汉族 1970年4月 县级 2014年
张必良 汉族 1975年7月 县级 2014年
张晓霞 汉族 1971年7月 县级 2014年
俞纲要 汉族 1971年8月 县级 2019年
沈天明 汉族 1970年8月 县级 2019年
曹贵平 汉族 1972年1月 县级 2019年
李松林 汉族 1962年9月 县级 2019年
张汉荣 汉族 1979年9月 县级 2019年
刘耀谷 汉族 1971年11月 县级 2019年
传承方式
2/5

从传承群体的性质、关系和教授方式上看,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家庭(家族)式传承方式和社会化传承方式两种。

一是家庭(家族)式传承方式。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曹光华,是泾县小岭曹氏后人,根据有关记载,其先人曹氏祖先于宋末元初就从事宣纸制造。曹光华从小生长在纸乡,耳濡目染宣纸制作,深受宣纸技艺社区文化的熏陶,青年时期在小岭宣纸厂接触并从事宣纸制作。在泾县的各个宣纸厂的捞纸、晒纸等不同岗位上,也存在着父传子,子传孙的情况。

二是社会化传承方式。师徒传承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常见方式,也可归为社会化传承方式,在泾县,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如邢春荣、郑志香、周东红等,大多都是师从宣纸厂的工人师傅前辈。现代以来,社会化传承方式也愈发多样。宣城市工业学校开办了宣纸技艺课程。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与宣城市工业学校达成战略合作,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对学校生产提供保障,比如捞纸车间、晒纸车间,派技术工人进行现场指导。学校则负责招生,学生就在宣纸班学习生产技艺,毕业以后直接分配到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上班。这类探索实践也不断充实了当地非遗保护和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传承人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简介
男,汉族,1954年出生,安徽泾县人,宣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自1973年至今的40多年间,一直从事宣纸制作生产和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实践、传承工作,主要以晒纸技艺见长。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简介
男,汉族,1954年生,安徽泾县人,宣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任泾县小岭宣纸厂厂长,泾县双鹿宣纸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为泾县双鹿宣纸有限公司总经理、泾县光华宣纸工艺厂厂长。2006年,他荣获“第一届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简介
女,汉族,1970年出生于安徽省泾县琴溪乡,擅长剪纸技艺。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简介
男,汉族,1972年出生于安徽省泾县童疃乡。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简介
男,汉族,1967年出生,擅长捞纸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