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丈宣的诞生
保护
措施及成效
2/5

2009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各级管理部门、传承人、相关研究者以及社会大众的重视和关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制定长期规划,明确保护思路

2009年入选后,作为国家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了每隔5年编制一次保护计划的决议。在《2010—2015保护规划》中,分年度提出了要建立宣纸档案、建设传承人队伍、建设万亩原材料基地、建设中国宣纸博物馆以及召开全国性的高端宣纸传承发展论坛等目标。截至2015年,已经完成宣纸传习基地和中国宣纸博物馆建设,完成100多万平米宣纸原料培植和加工区,2000平米的宣纸艺人传习区,10000多平米的宣纸资料展陈区和宣纸文化展示区。

2015年之后,宣城市政府和泾县政府分别制定了《泾县宣纸书画纸发展规划》和《宣城市文房四宝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进一步明确宣纸传承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空间格局以及保障措施,将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推向纵深。

2017年,宣城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从原材料保护、资金保护等方面,对宣纸和传统制造技艺给予法律保障,非遗保护特别是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

二、设置专门机构,建立保护网络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受到各级政府格外重视。目前,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设立有非遗处,宣城市文旅局设有非遗科,泾县成了立非遗中心,同时加挂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牌子。实现从国家到省、市、县自上而下的保护。2011年,泾县成立了宣纸协会,负责整个宣纸行业的信息发布、交流培训、权利维护等工作。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在由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企业、民间协会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构成的组织网络保障下得到了具体的实施。

三、坚持加大投入,确保保护资金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确保宣纸原料优良性。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泾县人民政府牵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实施,按照“钱随苗走”的办法,投入资金或农用物资,以补贴方式在在泾县的汀溪、爱民、蔡村、北贡等地建设了5万亩青檀林基地,全县已建设青檀林基地18万亩;1997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投资270万元兴建红星水库,保证宣纸生产充足、优质的水源;2000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又投资362万元,建成一座多功能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4000吨,有效净化水质,防止环境污染。

在宣纸的地域保护方面,泾县人民政府牵头,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实施,投入各种费用38万元向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办公室申请原产地域保护。在宣纸文化展示方面,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及泾县人民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50万元,兴建全国首个系统性综合宣纸博物馆——中国宣纸博物馆。2009年至2011年,泾县政府投资50万元调查、整理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资料,收集相关实物,建立完整档案。2009年至2013年,投资100万元走访调研、保护老艺人,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发挥传、帮、带作用,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培养年轻传人。现已累计投入约10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

四、重视人才培养,建设传承人队伍

首先是保护现有的传承人。泾县县委组织部下设人才办,管理宣纸传承人并提供专项资金保护。泾县宣纸协会走访邢春荣、孙双林、朱建胜、汪息发等传承人,收集代表性传承人完整信息,用音像记录老艺人的现场操作场景和民谣、民歌等相关的民俗表现形式,在“中国宣纸传习基地”的宣纸技艺展陈区建立传承人档案。相继出台《人才管理激励办法》、《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办法》贴补老艺人,吸引新人加入。同时,每年定期为传承人检查身体。

其次是发掘潜在传承人。对于正在从事宣纸相关工作的一线员工,主要是加强劳动保护,提高工资待遇。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启动宣纸技师和高级技师评定工作,通过评定的捞纸工、晒纸工、剪纸工、原料工等技师每月发津贴一百元,高级技师每月两百元,激励一线工人提升专业技能。目前,通过评选的技师、高级技师已有一百多人。对于在校学生,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与宣城市工业学校达成了战略合作,公司提供指导与就业岗位,学校提供生源。从2012年至2015年,共招收三届学生近百名,多名毕业生走向宣纸相关工作岗位。

五、多种举措并用,传播宣纸文化

召开学术会议。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中国宣纸传习基地实施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宣纸发展座谈会、宣纸文化研讨会、大国工匠——中国宣纸文化研讨会相继开展,博物馆、高校、研究机构诸多专家参与,共同推进宣纸学术研究。

出版相关研究著作,建设“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数据库”。目前,相关单位已经完成《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系列著作10余个版本的编写。截至2016年,由泾县中国宣纸协会创办等的《中国宣纸》会刊已出刊44期。在中国业内报刊《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书法报》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以文字、录音、视频等方式保存、记录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相关的流程、民俗、口诀等。

重视媒体宣传。除了《宣纸之乡》《国宝宣纸》等传统的宣纸纪录片及网络、媒体新闻等宣传途径,项目保护单位亦重视新媒体的宣传。目前,运营了宣纸文化园微信公众号及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传播、弘扬宣纸文化。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包括组织或参与泾县春节文化周、上海世博会安徽文化周、中国非遗博览会等活动,另组织“泾上丹青·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书画展览、面向中国美协会员的专题培训等活动,着重介绍与展示宣纸文化。

六、建立传习平台,引导公众参与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需要普通大众了解和关注。宣纸博物馆、宣纸文化园、宣纸传习基地相继成立,承担面向公众的宣传、展演、展示活动,既是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也是传习与传承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活动场所。

中国宣纸文化传习基地、中国宣纸文化产业基地暨中国宣纸博物馆项目占地约615亩,建筑面积约63770平方米。主要包括:宣纸历史与文物博览区、宣纸产品展览区、文房四宝展览区、书画艺术展览区等,能够展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体验宣纸工艺、观光宣纸原料、举办书画艺术创作与研讨、开展文化旅游等,集精品宣纸的生产、研究、传统工艺保护和展示为一体。

文化旅游方面,除了常规的成人文化旅游,中小学校开展的研学旅行、社会实践也把宣纸博物馆、宣纸文化园、宣纸传习基地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2019年,中小学生在宣纸文化园开展的参观学习活动已达20万余人次,极大的培养了青少年对为物质文化遗产、对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兴趣。下一步即将建立的宣纸小镇也会面向公众,通过静态的场址进行常态化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关爱、呵护、宣传、推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激发社会各界的保护热情,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自信。

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


 社区:安徽省宣城市泾县。

 群体:泾县中国宣纸协会、安徽省泾县人民政府、中国宣纸集团公司。泾县乌溪、苏红、古坝、晏公、丁桥等地的100多个作坊。

 个人:6000余名从业人员,包括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