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神奇非遗在四川”主题摄影展在四川非遗馆开展
来源:“四川非遗”微信公众号 作者: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9-10-21 09:34:00

你知道有这样一个民族?

它主要聚居在川藏一带的崇山峻岭间

有一列漂浮在云朵边上的古寨

它横亘在海拔2000米的山腰上

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

视频时长2分14秒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羌族人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让这些如同羌民族根与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存与传承,四川省非遗中心联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神奇非遗在四川”,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主题摄影展。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神奇非遗在四川——云朵上的羌族,让我们通过图片了解羌族、认识羌族。

羌族

其源远流长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不断充盈着中华文明

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族人总是习惯把村寨住房建在河谷或半山腰,占据着高高的位置,所以也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除了世代口传心授外,羌笛也成为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双簧气鸣乐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羌笛音色柔和、悠扬婉转,是旷野里最动听的天籁之声。

羌族沙朗

——沙朗是最具羌族特色的圆圈群舞

沙朗汉意是“载歌载舞”“唱起来,摇起来”的意思,是典型的歌舞一体的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在羌族及其周边地区和涉羌地区广为流传。

羌族刺绣

——经纬之间,穿插着羌族千古文明

在羌族地区,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羌族人,衣服上漂亮的图案,大多为手工刺绣,这些刺绣在羌族的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羌绣的图案有100多种,大多是反映日常生活,有花叶瓜景,也有飞禽走兽,还编了很多有寓意的名字,如“蛾蛾戏花”“瓜瓞绵绵”“鹿鹤回春”等,妙趣横生。

羌族碉楼

——一碉当关,万人莫开

羌族碉楼,羌语称碉楼为“邓笼”,碉楼的修建让人惊叹,匠人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碉楼建成后稳固牢靠,经久不坏。

羌年

——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

羌年,为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于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其是羌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它集信仰、历史、歌舞、饮食于一体,从节庆活动中体现出羌人崇拜自然和先祖的民族个性,具有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口弦

——以气鼓簧,线动簧颤,其声清雅,袅袅不绝

羌族“口弦”是羌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劳作歇气时,羌族妇女边歇边搓麻绳中发明的一种民间乐器。

禹的传说

——禹神话体现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禹被羌族人民视为自己民族的保护神,羌族地区被视为大禹故里。史书有“禹生石纽”的记载。石纽山、刳儿坪、涂禹山、禹碑岭等多有禹迹所在。

羌笛、沙朗、羌绣、羌年。羌族碉楼的营造技艺等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于羌族人的衣食住行之中。

让我们从摄影作品中了解这个古老的民族开启一场羌文化的寻访之旅。

温馨小贴士

展出时间:2019年10月17日-22日

地点:四川非遗馆

成都市青羊区光华大道二段601号5栋(四川非遗馆)

参与方式:本次展览为公益性质,不进行售票,届时到四川非遗馆观展即可。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