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2023年支持项目通查验收启动会暨评审培训会在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馆)召开。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吕云、省非遗保护中心(馆)主任李琳出席会议。会议由省非遗保护中心(馆)分管领导主持。省级非遗保护中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专家组成员、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2023年支持项目通查验收评审专家以及省非遗保护中心(馆)相关工作人员共计8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会。
会上,保护传承部负责人黄未首先介绍了本次通查验收基本情况。随后,省非遗保护中心(馆)主任李琳针对验收工作提出四点具体要求:一是坚守“真实性”底线,希望专家们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为指引,严格审视成果,确保每一份成果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二是把握“系统性”标准,重点关注成果是否对项目历史渊源、技艺流程、传承谱系、存续状况进行全面梳理,是否形成了逻辑清晰、内容翔实的记录体系;三是秉持“专业性”精神,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既要关注记录技术的规范性,更要考量学术质量和文化阐释的准确性,在肯定成果的亮点特色的同时不回避问题不足,提出客观中肯的评审意见;四是恪守“公正性”原则,严格遵守评审流程和评审纪律,保障评审结果公平公正、经得起检验。
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吕云对前阶段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给予肯定,并对2023年支持项目通查验收提出要求与殷切期望,强调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上午,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记忆资源建设组组长,副研究馆员戴晓晔老师围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评审标准和注意事项》进行培训,培训兼具指导性与实践性,厘清了记录工作脉络,让参训专家对评审标准和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午,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研究员张刚老师以《以影像为中心的非遗传承人记录——传统戏剧类非遗记录工作<操作指南>解读与实践》为主题展开培训,详细指导记录工作,尤其是对传统戏剧类非遗记录《操作指南》进行深入拆解分析,为参训专家提供了更清晰的操作思路。
培训结束后,参训专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认为此次培训内容充实、成效显著,不仅提升了自身理论水平,更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大家表示,将与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馆)紧密合作,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通查验收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