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第二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 保护和传承培训班在郑州举办
来源:“ 河南非遗”微信公众号 作者: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8-08-27 16:26:00

培训班开班

裴景岭主任开班致辞

2017年2月,河南省文化厅启动“河南省传统技艺抢救保护工程”。这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不仅能使传统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更能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力。为了提高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者与传承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水平及法律意识,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推动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有效开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8年8月21日至23日在郑州举办了“第二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保护和传承培训班”。

此次培训,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特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邱春林,河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刘春晓,海燕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编审、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乔台山分别从手工艺的当前形势与发展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手工艺传承与传承人脱贫三个角度进行了解析。

乔台山老师授课

培训班上,乔台山老师为我们阐释了非遗语境下的传统手工艺、传统技艺、传统工艺与传统美术,四个概念所指有差异,但又重叠、交叉,且其内在基本规律都是手工劳动,手工制造。正因为有这个规律,河南传统手工艺一直处于小杂散的状态,而且手工艺不可能做大做强,也不可能产业化。他指出,手工艺的传承要先生存,后发展,形成活力,产生新动能。这既需要政府部门像“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一样保护、扶持传统手工艺项目,又需要手工艺人自强不息。

刘春晓处长授课

刘春晓处长通过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发展、实践探索、什么是代表性传承人、如何看待和把握非遗的创新这四个方面全面解析了河南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邱春林老师授课

邱春林老师从手工艺所处历史时期、手工艺的社会化功能、当前的发展机遇、要面对的挑战、手艺人的当下角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手工艺品的用途、手工艺生产的主流形态等几个方面深刻阐释了手工艺的当前形势与发展趋势,特别强调了手艺人的本色身份是工匠,应该继承弘扬工匠精神,同时他还指出,手工艺生产应“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强”。

参会学员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代表性传承人众多,能工巧匠辈出。截至目前,全省传统技艺类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有11项、省级有118项;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有15名、省级有138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保护、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