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多年致力于非遗保护,他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对传承人的状态十分了解。昨天,文汇报记者就如何保护非遗这一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文汇报:据您观察,民间非遗近些年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
孙冬宁:目前,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央财政每年给予1万多元的补贴。这对于传承人,尤其是中西部一些贫困地区的传承人来说,算是一个比较高的补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也设立了很多专项经费,扶持内容从培训技艺、编辑出版相关的非遗档案和资料、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到兴建博物馆和传习所等。
对民间非遗传承人来说,现在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的时期,而且会越来越好。
文汇报:政府对民间非遗的扶持方式主要有哪些?哪些扶持方式效果较好,能否举例说明?
孙冬宁:首先是资金扶持。除了中央财政每年的额定拨款,各省、市、县还有很多配套性的扶持政策,东部沿海比如浙江、山东的扶持力度都比较大。
扶持的效果很明显,以传统戏曲为例,一些地方戏曲院团的生存境遇大大改善。2006年,山东的五音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它由原来文化系统的差额单位,变成了全额的事业单位,并在推荐、演出和活动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文汇报:民间非遗的形式丰富多彩,其中,民俗的生存环境最脆弱。您认为保护民俗的出路何在?
孙冬宁:民俗是一种文化空间,它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与许多传统技艺、美术、饰品、食物等紧密相关。比如提及端午节,就会想到包粽子、划龙舟,民俗就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有一些村落民俗文化正在消逝,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状态发生了变化,许多农民选择到城镇打工,青年人远离故乡,导致民俗传承出现了断代。
我们应当分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民俗保护:有些需要采用抢救性的保护措施,有些需要采用生产性的保护方式,还有些需要采用整体性的保护方式。不能一概而论。
文汇报:保护非遗要顺应新时代。然而,创新过度,会改变传统文化的面貌。您认为,应如何平衡“新”和“旧”之间的关系?
孙冬宁:人们经常会讨论新旧平衡的问题,但我们并不能片面地看待它。所有的非遗项目,在历史上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比如食物、衣服、器物等等。
对于最原始、最传统的内容,我们要严格地进行保护,学者还要对此进行研究。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开发一些非遗衍生品。比如,茅台酒的酿造技艺是非遗,它包含酿酒原料的来源,复杂的酿造方法,较长的生产周期。但通过这种最传统、最原汁原味的方法酿造出来的茅台酒,产量是很少的。因此,市场上的茅台酒则属于非遗的衍生品。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困惑就不复存在。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我们可以降低非遗的生产成本,使它得以通过衍生品的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得到了资金去养活最原始、最传统的非遗产品。
文汇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何从我做起保护非遗,您的建议是什么?
孙冬宁:非遗的传统技艺项目大多数曾经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保护非遗,还是要让它回到生活。我们要适量地去发展非遗的衍生品。我们可以提高非遗产品的核心技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再创作、再设计,让它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人能够保护和发展他们的技艺,民众也能在生活中体验到非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