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9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二   
这里的麦秆也闪耀着艺术的光辉
作者:3671 创建时间:2012-05-11 08:49:00

这里的麦秆也闪耀着艺术的光辉

姚艳霞 戴玮成


浦江麦秆贴“非遗”传承人蒋云花在向小记者介绍麦秆贴。


浦江剪纸“非遗”传承人朱瑞芳现场表演剪纸。

 
自己动手,感触一下“非遗”艺术。

    麦秆能用来做什么?最通俗的答案,就是当柴火、做肥料。然而,经过艺人的手,它却能成为一件让人爱不释手的“宝物”。尤其让人赞叹的是,一张普通的纸,在艺人手里,只要有一把剪刀,就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5月4日那天,“没想到”成了孩子们嘴里说得最多的词汇。

    当天,15名金华晚报小记者来到仙华山脚下的浦江民间工艺博物馆。面对着精美的剪纸、麦秆画、麦秆扇,小记者们忙碌地拍照、好奇地提问、认真地记录、兴奋地尝试……短短半天时间,却感觉收获很多。

    哇!不起眼的麦秆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好神奇

    “乍一看,还以为这是木雕作品呢!”刚走进展厅,看到金碧辉煌的半浮雕作品《九龙图》时,很多小记者一下子还反应不过来,这就是麦秆画。浦阳二小502班小记者钟天禧说:“麦秆能贴成这样,真是太神奇了。”

    不起眼的麦秆摇身一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省工艺美术大师、浦江麦秆剪贴传承人蒋云花告诉小记者,首先是选优质麦秆,然后经过浸泡、剖刮、漂白、染色、拼接等工序才能拿来使用。要想完成一幅麦秆剪贴,选稿析图、描图贴图、剪刻和拼贴,每个步骤都很关键。

    “这幅《九龙图》是为迎接龙年而创作的,去年底完工,最近才搬到这里。”随后,她一边解说一边带着小记者们参观博物馆里收藏的不同年代的代表作品。在一幅颀长作品前,面对上面密密匝匝的人物和各种形制的亭台楼阁,一些小记者再次驻足感叹,好奇心瞬间膨胀的他们围着蒋云花问这问那,以期了解更多的“门道”。

    原来,那个有点像烧焦的颜色是用电烙铁烙出来的;旁边“清明上河图”几个大字,是用麦秆编织而成的,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无数个规则的六边形……据悉,这幅画面长2380厘米,宽110厘米的《清明上河图》麦秆贴,用了100多公斤麦秆皮。它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亮相,看过的人都印象深刻。而当时蒋云花牵头制作这幅作品的用意就在于此。她说:“没有能让人记住的作品,传统的手工艺很难发扬。”

   呀!本想剪个五角星,结果出来一个六角星

    看完麦秆剪贴,小记者又与浦江剪纸亲密接触。浦江剪纸的传承人朱瑞芳特意为小记者现场表演剪纸。凭着一把剪刀,就能生出百般变化。在朱瑞芳的巧手下,一张张红纸可以剪出花卉草木、鸟兽虫鱼等花样。小记者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十分佩服。

    “很多地方都有剪纸,为什么浦江剪纸能够脱颖而出呢?”一位小记者抓住机会进行采访。朱瑞芳说,浦江剪纸历史悠久,工艺精巧。尤其是选择戏曲人物作为剪纸题材,让浦江剪纸独具地方特色。浦江戏曲剪纸有很多佳作,再现了戏曲中的经典场面,让人赏心悦目。

    光看别人剪纸,自然不过瘾。在博物馆草坪的树荫下,小记者们迫不及待地跟着朱瑞芳学起了剪纸。“把红纸按一定的方法折好,然后再剪一刀,五角星就出来了。”朱瑞芳首先教大家剪五角星,听起来很简单,但在现场,为了让每个小记者对各步骤都能做到位,朱瑞芳还是费了一番工夫。

    一刀剪下去,摊开来一看,咦,怎么变成了六角星?一个小记者看着自己手上的作品,显得很困惑。“那是折得不对。学剪纸,首先要掌握折纸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剪出很多复杂的花样。”朱瑞芳笑着说。

    在朱瑞芳不厌其烦手把手地引导下,小记者们终于都学会了剪五角星。接着,她又开始教大家剪树叶、花朵等。浦江县实验中学711班小记者黄穗在后来谈体会时感叹道:“看着一件件作品的诞生,心里洋溢着的是欣喜。”

    作为初学者,小记者觉得自己的剪纸作品过于简单,观赏性不强,可惜复杂点的花样又不会剪。于是,朱瑞芳带来的几幅作品成了抢手货,眨眼间就被小记者瓜分一空。他们说,这是浦江传统艺术,他们要带回家好好保存起来,作个纪念。

   小记者留言板

    浦江县实验小学503班张简妮:看了麦秆剪贴和剪纸,我为浦江灿烂的传统文化而感到骄傲。

    浦阳二小502班钟天禧: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到底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点什么呢?

    浦江县实验中学711班黄文韬: 那些麦秆画姿态万千,有的大气粗犷,有的小巧玲珑。那上面的鸟兽虫鱼,个个栩栩如生,乍一看,还以为它们是被粘上去的呢。

    浦阳二小304班陈杲睿:经过这次活动,我感觉知识的海洋向我飘来了。

    浦江县实验小学402班周辉:望着这些琳琅满目的麦秆画,我不禁佩服起它们的制作者。他们是那么仔细,那么有耐心。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浦江县实验小学505班宣晓雯:功夫不负有心人。

    ……

   

    延伸阅读———

    浦江剪纸 有“一张剪纸一台戏”的美誉,其最大特点就是因其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人物剪纸,是中国剪纸主要流派之一,也是我市目前唯一一个“人类非遗”(世界级)项目。

    浦江民间剪纸的发展,最早脱胎于民间传统祭祀用品。作为剪纸“史前期”的这一形态,在当地民俗活动中一直保留至今。其作者大都是劳动妇女,尤其在旧时,浦江妇女以擅长剪纸为荣,出嫁前要大量剪纸作为各种嫁妆上的装饰品,带到男方家去。这种风俗使浦江妇女自小学剪纸风气很盛。她们除了按传统图样剪制外,有时也自己设计画稿,进行创新。

    在表现形式上,浦江剪纸作品大部分是用剪刀剪成,刀刻的极少。其中以人物最为杰出,采用农村里流行的戏曲(即浦江乱弹,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为题材,构图巧妙,人物生动,背景穿插富于情趣。与北方剪纸相比,浦江剪纸更显柔美,更注重剪纸的意境和情调。

    1993年,浦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5年,浦江剪纸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浦江麦秆贴 又称“麦秆画”、“麦秆剪贴画”等,源于明代中叶。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浦江麦秆剪贴艺术是在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农民艺术,其最早从传统剪纸中演化而来,并逐渐从传统工艺麦秆团扇芯及麦秆帽花等简单工艺中脱胎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品种。至清代发展成为一种婚嫁、生日、祝寿、开业、新居等特色礼品。

    浦江麦秆贴在表现形式上,集绘画、剪纸、雕塑等于一炉,意象上配以诗、书、印等,把作品进行高度复杂而又充分合理的装饰,以追求极致的装饰效果。其制作时期,一般是每逢春麦收获季节,当地民间艺人选麦秆中光洁者,经漂白、染色压成麦秆薄片,剪贴于白绢或纸板上,用麦秸逐层粘贴(堆)成画面。通常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嵌于镜框内,作为欣赏品。也有用麦秆贴作为嫁妆饰物及扇芯、挂屏、台屏、书签等日常家居工艺用品。

    浦江麦秆贴具有本色、彩色、水墨色等多种色调和平面、立体、半立体等多种产品形式,尤其是在一些花鸟羽毛处理上独树一帜,在中国麦秆贴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已成为研究中国麦秆贴历史和艺术的重要标本。2005年,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来源:金华晚报)

(编辑:江晓雯)